根據銘報新聞記者諶毓文報導的「央視『新聞聯播』播報嚴肅,傳將調整節目型態」一文,提到「大陸中央電視台晚間7點的新聞節目『新聞聯播』因播報方式過於嚴肅、不符當今輕鬆的生活型態,導致收視率節節下滑,因此據中國時報六月八日報導,傳央視為此將大幅調整節型態,拉近與觀眾的距離。」http://mol.mcu.edu.tw/show.php?nid=117116
對此報導,前漢聲電台台長,現為玄奘大學大眾傳播系李承中老師表示,對「新聞播報」的注意事項,他認為播報新聞或新聞短評,不該只是強調「字正腔圓」,或是賣弄「用詞的艱澀」,而應因應收聽潮流「口語化」的編播,略帶「聲音表情」的播報方式最能符合現階段的閱聽習慣。李承中更認為,「新聞播報」首重「客觀、中立」,聲調不可以「上揚」或「外飄」,每字句的「重音」需落在字音上;所播的新聞要具「權威感」,能「說服」閱聽者;「播報速度慢」、「時間長」。再者「評論」的部份恰與新聞反之,「流暢度」及「節奏感」較為重要,若能輔以「音樂」略帶「情緒」則更能引聽眾入勝。
新聞的播音訓練不全是「正音訓練」。雖然音準很重要,但標準與否已被「親切」給取代了。李承中舉廣播名人白銀阿姨為例,白銀阿姨通常會說:「歡迎收聽中廣新『聞』」(聞ㄈㄨㄣ二聲)。因為白銀阿姨的「北京腔」在以前被廣播界「奉為圭臬」。但迄至於今,似乎現階段的「全國語」或「北京腔」已很難再被接受(大陸央廣新聞即是一例)。反之大家現在所樂於接受的是「不按稿唸」,且略帶「新台灣國語」的「口語化」新聞編播方式。
除了播新聞之外,李承中也認為除了官腔官調的新聞之外,藝文資訊或是娛樂新聞的播報方式又大不同,但最主要的前提都離不開「聲音表情及斷句」。聲音表情若運用得宜,「表情是可以用來強化聲音;讓文章或是快版的流行資訊更生動。適時的斷句可以讓聽友更期待「然後呢?」!
那一般播報新聞的方式,是否要視「新聞類型」而定,或需依照「電台台性」?例如央廣新聞就和一般民營電台的新聞播報方式大不同,李承中指出,央廣新聞的播報方式確實不同於民營電台,不過央廣現在的播報方式也「好很多了」,已漸漸略少「字正腔圓」的北京腔。現在的年輕播報員已有自己的風格,這是好事。
至於「播音訓練」之人員要如何自我提升?其實大陸的廣播界有許多的書藉及老師是有教授相關課程,但在台灣目前仍較缺乏專業課程或書藉,唯有的是資深播音員所整理的「播音經驗」分享片段。若真想自我加強「播音技巧」,則可朝幾個面向努力:一、多聽中廣新聞,反覆的聽和同步唸,直到跟的上播音員的節奏速度;二、大聲的朗讀國語日報,唯有大聲的唸出,才知道自己的發音正不正確。
以上都是經驗談。要如何做個成功且出色的播音員?長期「模仿他人的播報方式」並不是上乘的做法,而是盡力的培養出自己的「播報風格」,並適切且能被多數的閱聽者接受,那就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