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繪製圖表視為廣義寫作的一種類型,製作圖表的流程和一般文本書寫也非常類似。大體而言,當代圖表產製通常經過四個階段:(1)創意發想;(2)資料蒐集;(3)繪製與組合;以及(4)後製階段。

圖表如何產製:流程與分工

  每一幅圖表都始於想像。當開始要製作一幅圖表之際,負責繪製圖表的個人或團隊對於即將動手製作的圖表,大都會進行構思。一個深思熟慮的圖表製作人員在想像他的圖表的同時,腦海裡往往縈繞著以下問題:繪製圖表目的為何?(這幅圖表主要目的是陳述事實?勸服讀者?還是娛樂讀者?)讀者是誰?(讀者已經具備哪些知識?在什麼情境下閱讀?)圖表要表達什麼內容?(要傳遞哪些訊息?和其它同時呈現的文本有何關係?)圖表在什麼載具上呈現?(載具有何特質?有哪些媒材可以使用?有多少空間∕時間可以呈現?)當然,還包括資源的問題(有多少人力支援?何時截稿?需要哪些設備?費用多少?)當然,在繪製圖表的初始階段,製圖者不可能一一預見上述所有的條件,有些資訊為已知,有些則為未知,有些因此接下來他(她)必須進入蒐集資料的階段。在當代媒體當中,圖表的構思未必是一個人的責任,而是由一群人共同進行腦力激盪。

  新聞圖表產製的第二個階段是「資料蒐集」。圖表不是塗鴉,不能憑空想像。圖表通常存在目的和手段,也就是要傳遞特定的訊息內容、呈現某些意義,因此圖表本身必然涉及若干事實、概念或關係。但是繪製圖表的個人或團隊未必掌握這些訊息,因此必須補齊眼前不足的資料。例如,在繪製圖表呈現「1981-2000年臺灣地區晶圓外銷數量」時,繪圖人員需要這廿年的年度數量資料,這時便必須依賴資料蒐集。「資料蒐集」目的在彌補資訊落差。我們可能會問:繪製這幅圖表,需要哪些蒐集資料?這個問題涉及的知識有哪些?哪些資料手邊已經有了?哪些尚待蒐集?製圖人員掌握這個結構,才有辦法確實掌握相關資料。

  除了領域知識(例如晶圓相關的知識),查找資料本身也是一種知識,因此必須能夠掌握在地時空各種儲放資料的來源管道、查找數據的捷徑、以及法證實手中數字正確性的方法。蒐集資料是一項高度專業工作、而且可能非常耗時,因此當代社會許多圖表繪製工作都組織團隊,通常記者或內容專家(圖表資訊的供給方)負責提供或蒐集資料,而專業繪圖人員(圖表資訊的需求方)則負責呈現資料,但儘管團隊成員分頭工作,彼此必持續溝通聯繫,報社新聞圖表由記者蒐集資料,繪圖則由美工人員擔綱,通常由編輯居中協調。俗語說:「七分材料,三分手藝」,圖表產製也是如此;沒有豐富的資訊素材,就不會有優質的圖表。由此可知資料素材蒐集的重要性。

  圖表產製的第三個階段是繪製和組合。繪製圖表,通常在資料蒐集告一段落之後開始。當初步構思已經具備,需要的資料也都到位,這時便進入繪製圖表的階段。繪圖需要工具和技術,相較於先前手工產製的時代,電腦繪圖軟硬體環境提供相當多的便利,使得經濟和技術門檻都大幅降低。例如,從前訓練美工人員熟練使用針筆畫線,通常需要六個月至一年的時間;同時畫線一有閃失,整張圖表都必須重新繪製,非常耗時。但在電腦作業模式下,繪圖軟體提供復原和版本管理功能,可以回溯先前版本,減少工作作業時間,也確保繪圖作品的品質。

  其次,圖表繪製工作也有「組合」的意涵。當代新聞媒體的繪圖人員經常面臨「瞬間鉅量」的問題,也就是在截稿前的極短時間內、必須處理大量訊息的狀況;例如,在戰爭爆發、地震或海嘯等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圖表需求更甚往常,往往超過繪圖團隊的人力上限,必須加以克服。除團隊分工之外,必須縮短工作流程。圖表產製人員很難從頭逐步構思圖表,而是在平日就蒐集可能運用得到的資料,把自製或外購的圖像資料納入資料庫,一旦遇有急需使用,則從資料庫中調出半成品,修改部分資料、以符應截稿時間。可以說「產品組裝」的意味甚於「作品原創」。在這種情況下,繪圖人員及其團隊的圖表繪製能力,可以說是表現在資料庫建置、圖像調度與內容修改的能力。

  後製階段是整個圖表產製流程的「最後一哩」。所謂「後製」,是指圖表原稿完成之後、在載具上呈現之前的工作流程。圖表資料必須經過校對,確認圖表中的文、數字和圖像無誤。一般媒體的守門行為,表現在校對工作上,但是圖表中含有圖像,其校對工作和文、數字校對不盡相同,此外,所有圖表設計必須輸出到印刷機或者網頁伺服器,圖表產製也注意後製階段中的檔案格式轉換、解析度和分色或網路頻寬等問題。例如,印刷出來的圖表,倘若解析度不足或紙質不佳,可能影響圖表品質,而圖表倘若圖像資料量過於龐大而未經壓縮處理,可能影響網頁呈現的時間。圖表產製人員在後製階段通常必須和技術人員(例如印務人員或程式設計師)協力工作,所以良好的人際溝通是完成任務的重要因素。

一個圖表產製的個案

  L報美術編輯召集人A在晚間八時左右接到編輯主任的指令,編採會議中總編輯指示要製作一幅當天群眾遊行新聞的路線示意圖,以搭配次日報紙三版的新聞。伴隨著電話指令而來的是一幅記者傳真來的現場草圖。A 估量這個晚上五位美編組同仁的工作量,決定把這件工作交給B,這已經是B 當晚的第四件繪圖任務。三版新聞通常在晚間十點完稿,所以B必須在三小時內繪出示意圖。
由於記者傳來的草圖字樣相當潦草,也未註明方向和附近地標,所以B去電請記者補充資料。她一面用電話聽取記者的口頭說明,一面以電腦連上全球資訊網,蒐尋遊行地段附近的電子地圖和衛星空照圖。記者口頭補充結束,B也順利下載遊行地區附近的電子地圖。B使用向量繪圖軟體載入電子地圖檔案,她把底圖旋轉一個適當角度,讓地圖呈現立體感,然後用預置在繪圖軟體中的樣式,修改色調和線條尺寸,以符合報紙體例。

  接著 B又從光碟中的圖像資料庫中取出本市警察局、法院和市政大廈的圖樣,這些公共建築圖樣是他預先繪製的向量小圖檔,通常用來當示意圖上地標的譬喻,便於讀者辨識方位。B 把圖樣貼到圖內,按照記者提供的草圖,把路線用較粗的紅線標示出來,最後還要鍵入相關街道名稱。由於B 對於遊行區域附近並不熟悉,她從書架上隨手取出一本剛出版的城市街道圖集,一一核對街道名稱。B把完成的草圖電子郵件送給三版編輯,兩個人在電話上交換意見之後,把示意圖填入編輯預留的版面。B把完稿送給製版組人員,請他們進行模擬分色,後製版組測試後回電告知結果,這時壁上時鐘指向晚間十時,B完成她這個工作夜的第四項圖表任務。

  從以上這個報社圖表產製的個案當中,我們可以看到當代媒體的圖表產製作,必須經由各方協力。這則個案顯示,新聞圖表製作人員不僅必須和記者、文字編輯以及製版人員協力,更必須和各種科技共同協力,包括電腦軟硬體、網際網路、資料庫等。新聞圖表製作人員的目標來自於媒體組織,但是在完成繪圖任務的過程當中,B不斷在媒體常規(如截稿時間、查證程序等)、物質工具和時間之中尋求一條道路可以滿足繪製圖表的多重目標。或許B個人對於這場遊行有許多想像和表達方式,但為讓讀者易於瞭解圖表所使的事實,也為符合媒體的報導體例,以及讓完稿如期送上製版機,每個夜晚,當B坐在美編的位置上繪製每一幅新聞圖表,她都在尋找眾多目標當中的一個平衡點,她不在追求至高無上的美感,她也不在日復一日固定地複製圖表的格式。她在有限資源之間尋求出路,讓作者自己、讀者和媒體三方都可以接受的條件下,用圖表展示社會上剛剛發生或從來人所不知的一些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