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卜衛 (中國社科院新聞所)
與談人:林承宇 (逢甲大學社會傳播學程)
    林素甘 (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
    王美玉 (玄奘大學圖書資學系)
    莊道明 (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

  中華傳播學會在玄奘大學舉辦之「資訊素養課程內容與教學實踐」講座,邀集兩岸從事資訊素養教育專家,共同討論當前台灣對大學生所實行的資訊素養教育進行檢討與經驗交流。其中會議最受關注的焦點在於,資訊素養教育是否應與媒體識讀教育區隔?當前資訊素養課程在吸引學生學習動機上仍遇到重重阻礙,要如何吸引學生注意與興趣,以及如何使學校、教育當局重視資訊素養教育,是所有資訊素養教育者當前努力的方向。

  國際間開始重視資訊素養教育這項議題,可追溯於1989年的美國圖書館學會率先對美國總統提出「資訊素養教育結案報告書」開始,美國將資訊教育列入國家教育重要發展政策。在白皮書中指出,美國政府應正視資訊素養議題以維護國民素質、商業競爭力以及民主制度。目前澳洲、加拿大、法國以及西班牙等國家經已經開始積極投入資訊素養的研究,未來將可望將資訊素養教育列入基礎國民教育之中。

  台灣自2001年起上網人數已突破782萬人次,網路人口使用率普及化、使用者年齡層也越趨年輕化,資訊素養的議題在台灣越顯重要。台灣人搜尋資料的能力愈趨成熟,教育當局也須思考,如何使民眾在面對豐富龐大的資訊時,更具有淘選評估資訊、反思資訊的能力,是我們當代更需關懷的議題。

資訊素養與媒介素養之異同

  當今資訊素養,普遍將媒介素養的概念做為是同義詞的概念,但學界認為兩者所關注的角度,有相當程度的迥異性。逢甲大學社會傳播學程林承宇老師認為,資訊素養教育側重的目標是,科技的操作與使用,國民應當在技術面學會如何藉由資料庫,以及搜尋引擎找到相關的主題資料。第二個層次就是民眾將如何運用找到的資訊,進一步重組成新的資訊形式,進行資訊再造的功能。

  但林承宇也釐清媒介素養與資訊素養的差異之處,認為媒介素養教育主要著重在培養閱聽人解構文本的能力,讓閱聽人得以表達以及公平發聲的機會,並進一步取得近用(access)媒體以及實作的機會。

  淡江圖資系林素甘助理教授亦表示,資訊素養雖然會隨著各時代所發展不同的科技而有所轉變,但是資訊素養的意義絕非等同於電腦素養、媒體素養以及網路素養。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陳世敏亦在會中表示,當今所謂的「素養」應當是一種「批判」能力,當今社會為了要對抗大媒體所帶來的資訊污染的問題,而進一步衍伸出了「媒介素養」的議題,教導大眾面對五花八門的媒體資訊時,能有批判性的選擇意識。

人性化多元課程設計

  玄奘大學圖資系王美玉老師表示,人普遍對於「學習」似乎是懷有排斥感,因此當今我們在對大學生進行資訊素養培訓時,課程設計必須符合「科技與人性化」,在設計課程時應當從年輕人的角度出發,課程要能夠吸引年輕學子的興趣才有效果。

  林素甘老師亦提到,資訊素養的課程多半教導學生如何找資料,但我們率先思考的是,我們以網路來進行資訊素養教育時,要如何降低學生在學習時的孤獨感是相當重要的,當今校方仍將資訊素養的課程設為0學分,多多少少降低了學生學習的意願與團體歸屬感。

  林素甘強調,資訊素養教育者應當誘使學生有意願來修課,淡江所推出的「資訊必勝課」在介面操作即相當容易,可降低網路教學上的技術門檻,同時我們也運用相當多的圖片、影片以及互動遊戲模式教材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

資訊素養教育之檢討與迷思

  課程的彈性化設計,雖然能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生興趣,達到短期的資訊素養教育目標與效果,但若將視野放遠至學生未來工作以及終生學習的時間軸上,資訊素養教育勢必有一些面向是需要調整的。

  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莊道明老師認為,當今學校所要求大學生125個畢業學分當中,有哪些是可以提供學生應付其一生所需的技能?資訊素養的教育應當以長期的角度,為學生培養終生的資訊技能。資訊素養的教學規劃雖在技能上,著重在資訊蒐集能力以及資訊的組織應用能力的培養,但資訊素養能力應當是能夠在學生進入職場後,仍能發揮功效的技能之一,因此老師在課程設計上本無須有太多的預設立場存在。

  莊道明進一步說明,資訊素養的教學規劃,應當同時注重資訊蒐集以及「創意」發想,我們應該培養的是學生在蒐集大量資訊、篩選資訊後,如何將資訊組合成新的創意資訊,讓學生在資訊素養的課程中培養出創意的深度與廣度。學生在資訊素養課程的期末結案報告中,自己會整理出自己的作品優勢與劣勢為何,老師所扮演的角色是一個方向的指引者,學生在資訊素養的過程中會有自我學習的功效產生。

  中國社科院新聞所卜衛教授在會中結語,認為提升學生在資訊素養課程的參與度,固然是當今相當重要的議題,課程的活潑化也確實是資訊素養課程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我們也須思考次文化進入資訊素養課程設計的考量,老師在設計資訊素養的教材時,應當與社會各階層、性別、族群以及年齡層次文化共同建構而成,是否需要不同的教材來符合多元社會的需求,是今日資訊素養課程也需要思考的方向之一。此外,卜衛亦提出學生若能夠在資訊素養課程中,運用簡單的技術(諸如Blog)建構自我的專業資料庫,是有助於資訊素養教育與次文化整合的實踐方式之一。(記者蕭裕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