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中華傳播學會舉行了今年的年會,對於最近兩岸發生的諸如環境運動、消費者運動與人口問題等,媒體參與扮演何種角色,又有那些反省與觀察?本場新聞學研究論文發表,由政大新聞系教授林元輝擔任主持人,文化大學廣告學系副教授羅文坤擔任評論人,共有四篇論文發表。

  第一篇發表人曾繁旭(廣東省中山大學講師),以〈當代中國環境運動中的媒體角色:從中華環保世紀行到廈門PX〉為題,主要關注在中國大陸持續十多年的環境運動,媒體所扮演的角色為何?在新聞實踐與議題建構上有何變化?從早期官方設定媒體議題,到由NGO或者社會民眾推動發展的轉變過程是如何展開,體現了什麼樣的媒體文化?

  曾繁旭指出,從1990年代起,中國大陸開始出現以個人權力為目標的運動,例如消費者運動、環境運動及同志運動。由於中國大陸缺乏民意表達的方式,所以媒體成為一個重要的表達管道。在這樣的背景下,他進行研究分析,發現中國大致呈現三個階段,首先是從90年代初期即以國家為主導,由上向下所展開的方式進行,此時期主要的特點是為國家政策做為推廣、以正面宣傳為主的報導方式;發展至90年代中後期進入第二階段,即產生一轉變,很多中國NGO等草根團體由下而上來發展,這些團體有意識的與媒體進行互動,吸納部份媒體記者成為組織成員,培育媒體網絡。

  另外中國內地發生有趣的現象是,許多NGO實際上是由媒體記者所創立的,諸如北京的「綠島」與「綠家園」兩個非營利組織即是如此,此階段媒體功能,被設定來作為非營利組織對基層動員。第三階段即是到了2006年,可以發現社會公眾成為中國重要的社會議題設定者,中產階級作為一個社會運動的主體開始出現,同一時間中央政府對於非營利組織的限制很多,曾繁旭認為,這點可能是公眾成為運動主體的因素,而該階段的媒體議題開始關注到公共安全的問題,促使民眾主動參與,例如上海民眾反對建立磁浮列車運動。

報導社會議題 缺乏系統性分析能力

  第二篇論文則是由政大新聞系教授徐美苓及其研究助理(熊培伶、吳姿嫺、施馨堯、賴若函)進行發表。徐教授以〈台灣人口「問題」的建構:以少子化新聞框架為例〉指出,人口問題不只是健康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必須要正視問題所座落的文化社會情境之外。

  從過去國內的人口政策及發展過程來看,人口的多或少,不是一個既定的範疇,而是一個被建構的過程,所以人口多或少成為社會問題,這個問題並不是一個可觀事實或狀態,而是被宣稱出來的。因此,她便以兼顧值和量的分析的方式,採取框架包裹途徑的研究角度,針對根據2004年政府開始推動鼓勵生育,一直到2007年底呈現在三大主流平面媒體(中時、聯合、蘋果電子資料庫),以關鍵字尋找相關論述文本並進行分析,企圖觀察少子化的現象來源、對社會造成的影響,新聞文本如何建立問題意識,內容是否討論誰要負起相關的社會責任,以及根據誰所提出的方案?方案是什麼?在這樣的論述,內容所呈現的價值觀成分是什麼等議題。

  這篇研究結果發現,這段時間有關少子化的新聞論述框架,可區分為三種類型:

1.改變新型態框架:文本裡頭描述少子化帶來的趨勢,並沒有作價值判斷;
2.社會問題框架:少子化被界定社會問題,也就是少子化帶來需要改善的社會問題;
3.正面的轉機或契機框架:少子化應該帶來正面的轉機,引發社會思考比較新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品質或建立社會福利制度。

  從中她也提出反思:從2500多則的新聞中,可以發現在建構論述的過程中是瑣碎、斷裂的,也就是很多事情是想當然爾,少有議題上的論辯。而新聞媒體對於少子化問題,缺乏深入的報導。在新聞內容呈現上,也相當的薄弱,經常出現屬於消費、行銷或者消息來源不具可信度這樣的新聞內容。

消費者文化轉型 媒體論述有功

  第三篇論文,由張春炎(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碩士),以〈消費的傳播與消費者的社會實踐:轉型的消費者文化如何可能?〉為題,企圖回應在晚近全球環境危機之下,全球各地的媒體傳播與運動者呼籲,消費者應該反省自身在私領域的消費行為、思考與自然和諧共處之道。在這樣的研究背景下,該文以消費者文化研究的角度,嘗試藉由台灣的第一個環保/消費者團體—-主婦聯盟生活消費者合作社的成功個案分析,具體化說明轉型的消費者文化的雛形與可能性。

  透過2008年至2009年開始的一連串活動參與與重要人士的深入訪談。此研究發現,該團體利用台灣社會之中婦女特殊地位,以及關懷下一代的共同特質,藉由共同購買的合作模式,成功掀起一場溫和的台灣消費革命,並成立全台灣最大綠色消費購物合作社,吸引將近30000個家庭加入,成功推動關懷社會弱勢、小農與抵抗環境污染等議題的消費者文化。

  而這樣的另類消費者文化的形塑,主要是基於團體內部藉由具台灣情境、文化特質的傳播模態,實現出三個層面的永續消費實踐,分別為:1.消費作為一種傳播模態;2.柔性的權力結構模態;3.意識型態的傳播模態。

  最後一篇論文,是賴以瑄(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以〈由解嚴初期的台灣電視文化彈性生產:一個後冷戰的觀點〉為題,探討自1980年開始,台灣節目開始快速被整合到以中文為主的東亞區域市場,形成特殊的兩岸合作文化。賴以瑄指出,因為兩岸政治關係的陰晴不定,常會形成政治高調相對於影視人的政治冷感的型態。因此她特意回到過去的兩岸影視合作歷史之中,觀察兩岸彈性的影視生產合作模式,在後冷戰情勢下,如何對大陸推入(推銷)台灣的電視節目。(記者張春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