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榮幸三個字,今日儼然代表著一種優秀記者的典範。非傳播、新聞學科班出身的他,自台大社會系畢業之後便以記者一職作為志業,至今撰寫過許多深刻且具社會人文關懷的報導,此外他也長期投身於媒體改革與記者組織、新聞工作專業化的活動,2009年,現任中時「副總編輯兼調查採訪室主任」的何榮幸擔任記者轉眼超過18年,因此九一記者節的專題中,特別請他談談,作為一名記者,他的感受與想法,以此分享給現在的線上記者與未來想當記者的朋友們。

  何榮幸回憶自己如何踏上記者這條路,雖然大學念的是台大社會系,但學生時代,不論在高中、大學,自己都擔任校園刊物的總編輯,因此「從小」便開始培養出一定的媒體實務經驗,「也算是對媒體不陌生」何榮幸這麼說。

  不過何榮幸補充,高中時候當編輯的經驗,其實發展出的是作家夢,只是作家夢一直到進入到了大學,正巧碰上了學運,也在那時候他感受到強烈的使命感。如此便讓他從原來的作家夢,轉而燃起新的夢想,也就是當一個能夠伸張正義的好記者。接著,當問到作為記者,那麼他當初是否曾經有過夢想,夢想著當一個什麼樣的記者?何榮幸笑笑回答:「自己從沒有想過要當一個受到歡迎的媒體名人,沒有想要像是克朗凱那樣,而是希望能夠如美國水門案的那兩位勇於揭弊記者那樣,能夠仔細觀察社會,然後將社會黑暗、不為人知處報導出來。」

  轉眼邁入2009年,在過去超過18年的記者生涯中,何榮幸不諱言,對於記者一行「我始終維持在兩極的擺盪之中」,一方面經常在工作過程中感受到極大的無力感,一方面他也體驗到如果努力,便能夠有機會寫出對社會有益的報導,並獲得成就感。

專題報導空間小 社會意義價值大

  「現今的媒體環境,很多記者很不容易有機會作這樣的專題報導了」,那是因為專題報導的整體情況和空間是縮小的,也經常需要媒體機關的支持,而何榮幸對於這樣的現象一方面充滿憂心、一方面仍然展現他對於理想的執著:「我感受到這樣的支持力是越來越小的,但唯有能夠面對這個媒體記者必然會遭遇的現實,學習從不斷縮小的空間中,尋求一條可以施展理想的道路,這更能夠彰顯報導本身的社會意義,這樣的付出也更為有價值。」這句話不僅是何榮幸分享給有心扮演好記者角色的同業,也同時是他始終不斷自我勉勵的態度。

  也正因為這種堅持的態度,讓何榮幸在2005年同時獲得國內三大新聞獎。2005年這一年,當時擔任中國時報政治組副主任的何榮幸,一舉同時獲得吳舜文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報紙評論獎、卓越新聞獎新聞採訪報導獎三大獎。一舉獲得三冠王,這是台灣媒體圈史無前例的榮耀,這一年何榮幸擔任記者已經超過十五年。

  他特別提到,獲得這三個獎,讓他感受到當記者有著不凡的成就感,不是因為得獎這件事本身,而是因為獲獎的三個新聞報導內容不盡相同,表現出對社會更多元的關懷,而這些關懷都被肯定了,這一點讓他感受特別深。這些報導包括以「追尋媒體公共化願景」系列評論,得到曾虛白新聞獎報紙評論獎;以「體檢公共建設──台灣公共建設閒置浪費的診斷與對策」得到吳舜文新聞獎新聞深度報導獎;以「休耕啟示錄──農地休耕政策的破敗與出路,從媒體改革、公共建設到農業政策」獲得卓越新聞獎,這三個面向的社會關懷都在同年被肯定了,也讓過去一直在報導上堅持理想的何榮幸獲得實際的鼓舞。

好記者不能只是獨善其身

  然而,談到在過去18年的記者職涯中,是否曾經面對難以忍受的事情,何榮幸表示,對於媒體老闆明顯的政治傾向、干預報導的情況,是讓他在記者一行中最為難受的。這樣的情況反映出,何榮幸在受訪一開始便提及的,越來越差的媒體產業衰退,報老闆基於政治意識型態或經濟利益,而對報導的干預,突顯出一個具有理想的記者應有的自主空間不斷的被壓縮。

  自覺當初帶著使命感進入記者一行,何榮幸表示,面對上述種種記者「發揮空間被壓縮的情況」,大抵可以稱之為報業衰退的結構問題。面對這樣的現實,何榮幸認為,記者除了要懂得學習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也就是,當八卦、商業性考量的新聞成為產業主流,有心作個好記者的人,便要知道如何面對這樣的情況。

  何榮幸認為要當一名好記者,首先要先學習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中取得一個平衡,他特別提醒,「記者不要只是想著獨善其身,而應該要加入工會組織」。記者應該強化自身的勞工意識,力求對自身工作環境進行改善。

  根據何榮幸的觀察,雖然目前國內記者勞工意識薄弱,從國內兩大報自由、蘋果日報都沒有工會,中時工會去年也解散情況可見。然而建立記者集體意識和勞動權,依然是重要的工作,以自身為例,何榮幸談到目前他仍以台灣記者協會為基地,想要努力強化記者的勞工意識。除此之外,何榮幸也希望每個人都應該思考,是否能勇於面對台灣新聞報業在結構面、產業面上的問題,藉由媒改團體的加入與事務的投入,來一併進行改善,如此才有機會提升自身在記者工作上的尊嚴與職責,進而才能夠建立記者作為強化台灣的公共領域的理想。

  對何榮幸來說,擔任記者一職,他仍然學習著在理想與現實中,努力擺盪、調適與嘗試突破。他的堅持與想法,相信未來仍是每位想要扮演好記者角色的朋友們,可以共同努力的目標。

何榮幸部落格:鴕鳥手記,網路連結:http://blog.chinatimes.com/tur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