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新聞業的結構是變動的。在網路領域中,有許多優秀的潛在高手,像是蒐集者、資訊分配者與新聞查證者等等,他們透過手機這類的平台,提供即時資訊。儘管這類的科技發展,要求傳統媒體必須快速移植這個截至目前為止,仍屬於不對稱關係的發展趨勢,但這並不表示傳統媒體形式,將被完全取代,消失殆盡。」–Victor Keegan

  擔任全職的記者,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

  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當天清晨,我與父親以接力的方式輪流將家裡車庫的大鐵捲門以人工手鏈的方式拉起,費了好大的勁,在汗流浹背下我終於能將摩托車橫倒著推出車庫鐵門,飛也似地趕赴報社加入地震與救災新聞的報導。當天,報社同仁們點著蠟燭分工合作,將各地救災中心所需的物資整理列表,並以全彩立體地質剖面圖的表現方式,讓讀者清楚明白為何發生九二一大地震,以及災情現況與各地救災中心、賑災中心的聯絡電話、地址與所需救難器具、物資及人力……等。當天的報導,得到《The Best of Newspaper Design》的即時新聞報導設計獎。

  事隔10年,台灣發生八八風災,我們看到主流媒體發揮了比政府還更有效率的強大資訊傳播力量;而大量的網民們,也透過噗浪、推特等微網誌平台,快速匯聚各方不斷湧出的各類情資,以即時更新的速度,建立快且有效的賑災資訊交流平台,網友們自發的專業力量所建構的平台,還被Google特別拉到首頁推薦聯結,網路的力量及其速度驚人,令人咋舌,主流媒體與網路公民新聞的整合力量,也在這次八八風災的災後情報彙整中,全然地展現出整合新聞資源與情報對社會的貢獻。

  新聞是客觀的報導,部落格及微網誌是主觀的論述。媒體的再造與改革,端賴新聞工作者的自覺與提升,網路趨勢已經走向Web2.0,新聞媒體當然不可能置身事外,網路新媒體不會取代原有媒體,而是讓閱聽大眾走進來,共同參與新媒體文化的建立。傳統媒體人應該開大門、走大路,熱情擁抱並學習Web2.0新媒體,而Web2.0新媒體之部落客們,也應以尊重與自制及負責任的態度發表文章與評論。「真理越辯越明」,Media2.0的時代,我們將面臨空前混雜且不斷爆發的新聞來源,在這迷霧般的年代裡,唯有Media1.0與2.0的工作者共同攜手,持續走向尋找新聞真相的道路。

  噗浪Plurk、河道、噗很大?推特Twitter、私推、銳推?臉書Facebook、餐廳城市Restaurant City、快樂農場Happy Farm……。若以上這些Web2.0的潮流平台及術語,對您來說極為陌生或甚至一無所知的話,那麼,可以確定的是,身為媒體人的你,就快要錯過了2009年台灣網路應用最夯的—微網誌!自2005年部落格在台灣個人及企業與媒體應用上,成為當紅炸子雞後,Web2.0終於被大眾所熟知,不僅可以透過部落格,建立個人人脈與品牌,更進一步可以協助企業經營分眾社群及口碑行銷。2009年,部落格的變形進階版:Facebook(臉書)、Twitter(推特)、Plurk(噗浪)……等平台,因為八八水災及眾多政治人物積極投入之故,更成為媒體曝光度極高的專業術語。

  現在有相當多的網友以Facebook串聯全球人脈網、用Twitter搞社群小圈圈、用Plurk紀錄生活點滴;當然,這些全球新竄起並快速擷取網友眼球的新平台,更能搖身一變成為您打造個人品牌、經營網路購物、行銷電子商務及發展虛擬結合實體社交網絡(social networking)的絕佳利器,更不要說是應用在新聞與媒體,更是威力可期的深水炸彈。

  Media2.0的時代已經到來,我們該如何重新定義媒體人或新聞工作者呢?或許我們無法給予一個明確的定義,但,顯而易見的,我們正在創造新的媒體產製及閱聽結構,我們正在重新定義並創造新媒體人與媒體演進史。

查理王個人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charles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