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鐸 (Rupert Murdoch) 併購道瓊 (Dow Jones) 不久,就傳出有意開放華爾街日報網站,不再收費,藉此擴大市場、壟斷財經資訊,梅鐸當即否認,不會放棄這個有百萬付費讀者、全球最成功的收費新聞網站。隨著經濟衰退,梅鐸的 News Corp.在六月截止的會計年度,虧損了 34 億美元,於是宣佈自明年六月起,所有旗下的線上新聞,全部要收費。梅鐸說他願意帶頭冒險,把線上新聞從免費轉為收費的營運模式,讓高水準的新聞不再廉價。
梅鐸更近一步,提議報業共組聯盟,集體行動,對網路與手持電器取得的新聞收費。據報導 News Corp 的高層數位主管已經與多家大型報業集團洽談,包括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Hearst 集團、與 Tribune 集團。網上新聞收費早已不是新題目,唯十多年的嘗試,連對部分高水平的內容徵收微薄費用,如一年僅收 50 美元的紐約時報言論版 TimesSelect,最後也得放棄。
傳聞梅鐸旗下的倫敦周日泰晤士報,即將建構獨立網站,實驗收費,成為線上新聞聯盟的試金石。聯盟讓報業腳步一致,集體收費,成功的機會自然較大,單獨的個別行動,注定失敗。至於法界質疑聯盟可能違反美國的反壟斷法規,聯盟如果沒有明確的理由利於競爭,則不無壟斷的意圖,這當然是節外生枝的另外問題。
梅鐸所秉持的是華爾街日報收費成功,推動收費可以華爾街日報作典範,但業界認為華爾街日報、與倫敦金融時報,網站收費所以成功,是因提供金融操作的專業資訊,也就是給金融操作的賺錢工具,付費理所當然。但讀者對一般新聞、體育、娛樂、地方消息是否願意付費,仍是一大問號。很多學者在研究報業的時候,常把華爾街日報排除在外,華爾街日報的原文是 Wall Street Journal,是每天發行的期刊 (Journal),不是一般報紙,中文譯成「日報」有些誤導。
如果從線上新聞收取費用,彌補部分虧損,當然是報業的期望,唯運用什麼樣的策略,不走前人的覆轍,則是一大挑戰,但紐約時報並沒有放棄,重新對讀者調查網上新聞付費的意願,與可以接受的付費內容,其中之一的建議,是採用金卡與銀卡會員制。會員可以搜尋典藏資訊,觀看記者報導內幕的影視,取得見報與上網之前的報導,每週接獲個人化「最佳內容」的電子郵件。同時可以檢視連續進稿系統 TimesWire,以及從 TimesMachine 取得紐約時報有史以來任何一頁報紙的數位影像。
銀卡會員年收 50 美元(預估),金卡會員多收 100 美元,可以參與記者的採訪活動 TimesEvent,以及獲取報紙製作內幕的資訊 TimesInsider,包括參觀紐約時報總部。另外不分卡別的優惠有,贈送紐約時報的記事錄、紐約時報商店 25% 的折扣、免費的填字遊戲(現在收費)、以及優先從 TimesTalk 購票。
不過,業界認為金銀卡與閱讀新聞沒有直接關係,真正有意加入的,應是對報業有高度興趣的少數人,所增加的收入有限。如果網站整體收費、或部分收費,金銀卡的會員則獨立於網站,換言之仍須與非會員讀者一同付費。哈佛大學 Nieman 新聞試驗室的 Martin Langeveld 指出,紐約時報的金銀卡,有如博物館、或非營利事業的會員制,紐約時報是道地的營利事業,不是博物館,對整體營收無補,只有給讀者更有用的內容,像是旅遊、科技、設計、政治、書籍,讀者,讀者或許考慮付費。
梅鐸是媒體鉅子,一舉一動莫不受人關注,大張旗鼓推動線上新聞收費,是真的為報業開闢新路,還是另有用心,不無受到質疑。媒體評論家 Jeff Jarvis 認為,收費的主要的功效在清除競爭對手,大型專業報紙可以收費,但對一般小型報紙來說,線上新聞收費非但沒有必要,而且是自殺。收費使得讀者退卻、廣告因而下降、而且能見度自搜尋引擎消失。Jarvis 深信「連結經濟」(Link Economy),他說如果傳統的報紙開始線上收費,正好敞開大門,給新竄起來的免費競爭對手進來,現在踏進內容的生意越來越容易。
為了進一步瞭解梅鐸此舉的意圖,我特別跟美國資深報業顧問友人 Vin Crosbie 討論,他說業界有兩種猜測。第一種是梅鐸確有清除異己的意圖,他宣佈明年六月開始對線上新聞收費,包括報紙網站,與手持行動電器接收的新聞,並與 Sony 閱讀器合作。他宣佈收費日期,正是重點,期望有的報紙為了競爭搶先收費,他正好趁機觀察成效,如果認為可行,則會按計畫收費,但價格會低於搶先的報紙。這是他慣用在印刷報紙上的競爭伎倆。
第二種猜測就嚴肅了,大家認為梅鐸不懂網路經濟,仍以發行報紙的思維定價線上新聞。在沒有網路的時代,報紙是僅有的資源,最多有幾種報紙可以閱讀,讀者沒有別選擇,只得按著定價付費。但在網路時代,無數的相同新聞資源隨手可得,絕大部分又是免費,所以稀釋了每一資源的價格,任何單獨資源的價值相對銳減,所能訂定的價格極為有限。梅鐸的錯誤,在認為辦報的經驗可以拷貝到網路。
Vin Crosbie 認為兩種猜測都有可能。高水準的新聞固然不應廉價,唯在網路經濟市場如何定價,恐怕仍是一大挑戰。
請 eMail: frank.na@gmail.com給我您對本文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