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新防會)近日發表「2009年8月份烏龍新聞紀實(參見附錄)」報告,對包括民間網路等媒體及新聞事業,在報導「八八水災」時發揮社會守望及監督政府的表現,表示肯定,並呼籲繼續以專業及同理心,審慎處理陷於哀傷者的畫面,妥善報導災難新聞,善盡服務社會的公器角色。
「八八水災」重創南台灣重創,全球矚目,也使政府遭到嚴峻的考驗和挑戰,並埋下二次內閣改組伏筆(9月初改組)。其間,民間網際網路及電視等媒體,在政府部門在千頭萬緒之際,迅速傳播相關資訊,並匯整民間的愛心與物資,陸續送抵災區,使網路透過電子媒體和報紙,發揮了極大的功能,且有效監督政府,值得肯定。
這場空前的八八水災,除了媒體報導災區實況、災民死傷與亟須救援情形與政府有關單位的處理,以及全民發揮同胞愛奮勇救助外,隨著死傷者的逐一揭露,漸使新聞出現負面因子,類此的悲劇與災難發生,若報導過度極可能對災民造成心理上的巨大傷害,像出現對罹難者及傷者不尊重的報導現象,即為例證。
而天災最常造成的心理傷害為「創傷後壓力障礙症」,嚴重時可高達40%以上,重鬱症、恐慌症、焦慮症、畏懼症與自殺的風險也會升高。因此記者報導災難新聞,必須具備「同理心」,對災民的經歷和苦痛「感同身受」,不要讓苦難的報導只為了滿足閱聽大眾的好奇心,成為茶餘飯後的話題,或造成災民的二度傷害。如何避免悲劇重演才是媒體監督政府不可逃避的責任。
由於連續八個月以來,各主要報紙處理自殺新聞不夠慎重,已產生社會負面效應,今年還首度進入「國人十大死因」排行榜內,值得社會各界持續關注。(註:元月份9則、2月份7則、3月份15則、4月份13則、5月份12則,6月份8則、7月份9則,8月13則。合計86則。按:上述為明顯違反規範者,至於不計其數的自殺案例,並未計算在內)。新防會為此再度呼籲,媒體應遵守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規範,負起社會責任。
自殺案例今年首次列入「國人十大死因」排行榜內,自殺當事人不論因素為何,媒體處理若未能遵守自殺新聞國際守則,容易產生負面仿效效應,害人不淺。截至今年7月份的73則自殺報導,內容多有違世界衛生組織報導自殺新聞規範,應該檢討改進。世界衛生組織的規範主要包括:1.不應刊登自殺者照片或自殺遺書;2.不應詳細描述自殺的方式;3.不應簡化自殺的原因;4.不應美化或感性化自殺行為;5.不應強調輕生者的個人特質、背景或宗教;6.不應藉報導責備任何人。
基於全球不論氣候異常、地震、火山爆發等災難不斷,乃在全球磁變和天體運行有關,除了政府應加強應變能力及定期舉辦救急演習外,經建會委託學者研究的報告亦指出,極端氣候變化,近九年來侵襲台灣的中度以上颱風有增多趨勢,未來豪大雨出現機率亦越來越高,極難預測。西方學者將災難分為兩類,一類是天災(natural disasters),包括地震、水災、暴風雨、雪崩、旱災與泥石流等;另一則是人禍(technological disasters),如墜機、爆炸、戰爭與核能輻射外洩等。這些災難有些可以預測(如颱風、戰爭),有些則事發突然難以事先掌握,如地震、墜機等事件。
然而無論何種災難,其所造成的嚴重損害不僅破壞社會結構,也增加公眾對環境的不確定感,易於引起恐慌和混亂。為了減少災後恐慌及混亂並避免損失,危機傳播研究正日益受到各國政府與學者的重視。而此次「八八水災」的創痛不下於十年前「921震災」,遠超過50年前的「八七水災」,可能須花更多的時間修補災民身心的傷痛和災後重建工作,媒體報導所留下未盡完整的災難紀錄,仍須不斷彌補充實,俾作為今後災難新聞和危機傳播的檢討反省和殷鑑。
今年八月份各主要報紙的「烏龍新聞」評比(參見附表),依序為:中國時報19則(含更正3則、置入1則、中國廣告8則)、蘋果日報11則(含更正8則)、聯合報8則(含更正1則、置入1則)、聯合晚報8則(含置入1則)及自由時報2則;合計有48則,刊登「更正」者12則,置入3則,中國廣告8則。較去年同期92則(含更正16則)為低。而八月份違反新聞倫理道德規範的示意圖和照片,依序為:蘋果日報25則、自由時報3則、中國時報和聯合報各1則,合計30則,較去年同期23則為高。
除了災難新聞處理外,另一重要議題為置入廣告問題,5月至8月份刊登置入廣告的主要報紙,泰半未能遵守相關新聞編採規範原則(另含刊未經核准的中國廣告),易使「廣告」、「廣編專輯」及新聞報導混淆不清,此均列入8月份錯假(烏龍)新聞計算之內(至於刊登不同部會的「座談會」專輯,不計其數,尚算有所區隔,但仍有「置入」影子,暫未包括),自由時報亦於8月30日以三大版檢討置入性行銷,算是同業自律好的現象。
各主要報紙在涉及政府置入性廣告,以中國時報最多,5月份達18則(其中中國廣告5則);聯合報次之,為7則;聯合晚報5則,自由時報和蘋果日報則均將廣告註明,和新聞報導之間界定相對較為清楚。在6月份中國時報置入有2則(中國廣告4則)、聯合報(置入2則)、聯合晚報(置入2則),7月份聯合報置入2則(中國廣告4則)、中國時報置入2則(中國廣告3則)、聯合晚報置入3則。8月份中國時報置入1則(中國廣告8則)、聯合報和聯合晚報置入各1則。
至於刊登中國廣告問題,今年6月間來台訪問的香港立法會民主黨議員劉慧卿曾指出,北京就是藉此控制香港媒體,不聽話便抽廣告,若台灣只開放不管理,恐將步港後塵,言論自由將倒退。顯然值得各方正視,並應有適切的規範管理,得以共同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