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間莫拉克颱風肆虐半個台灣,當政府通報制度無法第一時間應變時,網路即時發揮了最初被賦予的精神使命─救災。包括數位文化聯盟、ptt、部落客、地方電子報等皆「多往前了一步」,藉由集體力量結合社會愛心為這次風災助了一臂之力。
誰說虛擬世界中的人際關係沒有信任感,從這次風災的網路串連告訴我們,就是因為鄉民們的彼此信任,才會凝結這麼大的力量,產生這麼強的行動力。
台灣部落格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網路代號比利潘,他就描述88當晚在噗浪發起救援行動的過程。「微網誌災情傳遞非常快速」,且使用者都是一些「資訊阿宅」,他們利用拿手工具─google map,繪製「莫拉克颱風災情地圖」,一天就累積了24萬人次點閱。
網路族群的群聚,包括公民記者、街頭抗議者、知名部落客、部落客協會和許多「阿宅」,「真正要做事情時,沒社交網路做不起來」,這份信任感,是來自於長期的合作默契。比利潘說,網路資訊不怕造假,因為帳號就是身份證,這股社群壓力讓大家不敢亂“PO”。
比利潘指出,電子媒體因為要拼收視率,錯誤訊息百出,而政府花了十四億建置單一入口救災網站,也沒辦法提供任何訊息。
我們是「開機的鄉民,只不過往前多站了一步」
台灣災害防治體系,地方、縣市、中央三級通報機制,是樹狀的系統,過度僵化,而網路的前身ARPANET本來就是用來救援大型災害用的。救災網站像蜘蛛網,互相複製資訊、流通,讓救災方式隨手可得,且網路系統可分散節點,避免流量過高而當機,「比政府系統有用多了」。
ptt在這次風災扮演的角色是收集網路資訊,集結鄉民力量運送救災物資。 負責人noluke表示,現在ptt每天晚上有超過十五萬人同時在線上,力量非常驚人。八月八號當天南部鄉民發起ptt emergency版,在十號凌晨號召了一千多名「 熱血有情有義ptt人」的幫助。
ptt emergency組織架構包括資訊組、北中南義工組、向企業老闆拿成本價的物資組、義工團,還有路沒通就已進駐的醫療團,中國醫藥學系六年級生。資訊組成員,負責過濾整理、求證、以及更新資訊,並與救災網同步更新資訊,而物資組以三天時間,集結了價值八十萬的救災物資運送到南部各地,發揮出政府和主流媒體都自嘆不如的行動力。
數位高手協助 NGO發揮最大力量
台灣數位文化協會副執行長駱呈義,面對莫拉克颱風的災情,憑藉著「我們能做些甚麼」的反省自問,建置莫拉客災情網路資訊中心,並進駐中央應變災害中心,從網路進入到公部門,成為災難傳播最關鍵的部份。他認為部落客應把所知所學所長發輝出來,「部落客不應只是在打嘴泡」。
數位文化協會模擬南亞海嘯時發展出的沙哈拉救災系統,架構一個以人為主的網路救災行動。早期提供橋樑阻斷資訊 ,中期轉為物資捐贈資訊,晚期處理的是即時政府資訊。並透過微網誌、噗浪等傳播最新資訊。
另外,善用資訊整合工具,譬如用google map製作供水地圖、 google doc將資訊同步化 、再透過skype遠端線上會議工具, 紀錄每段對話過程,讓參與者可以追訊息, 做同步化作業。
駱呈義指出,實體世界和網路世界缺乏連結,政府講求的是正確性,而網路、媒體要的是即時性。莫拉客災情網路資訊中心的運作邏輯,在於協助消防體系跟民眾做溝通 ,並跟119合作排除過舊資訊,而政府應該做的是資訊透明化以減少恐慌。
地方報深入災區 關注重建議題
小地方新聞網編輯馮小非,從九二一時就跟災民在一起協助資訊傳播工作,並推展有機農業,目前正推動風災資訊網88news.org,期待以九二一模式幫助災區架設資訊傳播網路。
馮小非指出,風災過後,災區反而有更多議題需要大家關注。譬如因不當的安置政策造成聚落四散,加上政府退位,將重建工作交給慈善團體,卻乏有效的整合力量,此次創下歷史規模的45個遷村計畫,也沒有提出居民參與模式,政府也不知道狀況。她發現慈善組織的力量在這次風災中強過公民團體,甚至比政府力量更強,因此出現慈善團體分割災區的現象。
目前災區重建狀況膠著,近百個不同情況要處理,媒體不易釐清。因此需要更多細緻的現場紀錄 ,「一定有人要在地方守望,才知道如何繼續襄助」。馮小非指出我們社會需要收集更多經驗,讓重建紀錄被整理成為更好的模式, 因此建置了莫拉客獨立新聞網88news.org。「當很多重建工作被大眾媒體忽略時,其實才是更應該被報導的時候」。這個網站上的訊息,會透過PTT、推特、噗浪、Facebook傳送出去,並期望將來能成立專屬網站電視台,以視訊電話的模式運作。
陳順孝以「生命力」呼籲傳播系師生用文字參與救災重建工作
輔大新聞傳播系副教授陳順孝,同時也是生命力新聞編輯以及數位文化聯盟理事,這次參與整個數位救災計劃,也是從「我們能做甚麼」出發,在校園裡,帶領輔大學生,特別是生命力新聞團隊,利用課餘時間,一起用文字,在主流媒體之外,協助災民、參與重建。
陳順孝說,原本計畫暑假帶學生成立「地方之聲」,算是台灣版的global voices,蒐集地方資訊,透過網路平台向世界傳播,但因發生了88風災,「地方之聲」的重心,就放在災區重建,目前和小地方新聞網馮小非合作,建立一個災區對外的資訊網站,透過人力的培訓以及傳播系師生的合作,成立一個「獨立新聞中心」將一個破碎的災區,藉由網路重整起來。
傳播系所可做的是,提供各災區新聞聯絡人、到災區的獨立記者,以及參與莫拉克獨立新聞網的工作。此外,輔大服務學習中心也會透過遠距課輔,替災區學生上課。
數位讓遠距不是距離,陳順孝藉由數位通訊的能力,讓在台北的輔大與台大師生,透過skype等工具進行「遠端協力」,發布災區聯絡人提供的最新訊息,加上公視與數位文化協會的人力培訓,建立災區新聞寫手的能力。
陳順孝說,目前很多傳播系所都有在參與這個計劃,包括中正、政大、台大、輔大都已經在進行災區新聞採訪寫作工作,以及很多媒體相關的公民團體,譬如媒改社也都協力相助。但因災區範圍太大,至今人手仍不足,希望各系所能夠跨學期做這件事,才能長期追蹤災區重建的資訊。
網路力量正開始 建立勢力平衡社會
陳順孝補充說到,他帶領的生命力新聞團隊,將來要跨越大台北地區,做全台灣的新聞,在主流媒體之外創造另一種新聞價值。
將來的傳統媒體和小眾媒體,以及和網路媒體的關係會如何發展,陳順孝以APPLE為例,認為將來傳統媒體會走向品牌經營,內容外包的模式。譬如部落客「AV達人」,以及彭啟明的氣象新聞,都是例子。將來包括體育、娛樂等都有可能發展成專業的內容供應者。現在要做的是,建立獨立新聞工作者協會,甚至引用經紀人模式,保障新聞工作者的權益。
網路串連救災力量以前所未見的形式出現,不僅令社會驚豔,也顯示出在大規模的災難中,政府多層級救災系統只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網路應回歸最初的職責,並協助政府參與救災。而在這背後許多沒沒無聞的鄉民,反映的是社會真正的集體聲音,藉由網路,集結而壯大,將來,公民參與對主流媒體或是政府來說,不再是一種可做可不做的抉擇,而會是一股擋不住的趨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