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減碳了嗎?目前全球的節能減碳、抗暖化行動,台灣的民眾雖普遍已意識到全球暖化的嚴重性,但日常生活中實際進行節能減碳的人卻屈指可數,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上週於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舉辦的傳播科技研討會中,與會傳播學者於「解構科技傳播:從地球暖化議題探討科技新聞」的議程中指出,台灣媒體在進行全球暖化報導之時,並未考慮到與民眾日常生活的切身相關性,使民眾感受不到全球暖化的危機感,以致台灣在推展節能減碳的行動上,未有明顯成效出現。
台灣媒體在報導全球暖化的議題之時,雖然做到了讓民眾了解溫室效應的嚴重性,也讓民眾知道絕大部分原因,是來自於人類過度排放溫室氣體。但是新聞媒體在報導的訊息結構上,是否會促使民眾進一步產生節能減碳的行動,是當今媒體最需要努力的部分。
媒體一般將地球暖化的新聞,歸類為科學新聞層次,但台灣媒體針對全球暖化的相關報導卻多半枯燥無趣,甚至出現許多錯誤的訊息。除此之外更出現了讓民眾感到過度恐懼的訊息,反而使民眾逃避閱讀相關新聞,根本無法在減碳行動上產生說服力。
由此顯示記者在報導全球暖化的議題上,還有許多改進的空間,除了要適切地運用恐懼元素,來向民眾傳遞正確的全球暖化知識外,記者與政府在合力向民眾宣導之際,更應該要深入民間,了解民眾如何解讀訊息,並研究出如何使民眾產生減碳、抗暖化行動的訊息設計,是當今媒體與政府須共同努力的目標。
與我無關!暖化新聞與民眾有距離
政大新聞所教授徐美苓表示,台灣當今的暖化新聞不外乎告訴民眾,北極的冰層即將融化,南極的企鵝即將消失,這些訊息距離台灣人實在太遙遠,無法立即感受地球暖化的急迫性,甚至認為「全球暖化對國外影響最大」。
既然全球有共識,認為暖化是一項危機,那麼媒體勢必就要在世界風險中扮演溝通的角色。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系教授黃鈴媚表示,媒體報導南北極的生物將因全球暖化,而瀕臨絕種的立意雖良善,但由台灣的報導,而實際產生的民眾抗暖化行動並不彰顯,民眾似乎認為全球暖化對自己太過於遙遠。由此可見,訊息設計的切身性,是當今媒體記者應努力的方向。
恐懼過了頭 恐成反效果
針對全球暖化的報導,媒體習慣採用恐懼訴求威脅民眾。但過度使用恐懼訴求,容易導致反效果,若不告訴民眾進行了減碳措施後,會對自己有甚麼幫助,過度恐懼的訊息設計,反容易造成民眾不自覺忽略、逃避暖化新聞的狀況,更不用談民眾會進一步採取減碳的行動。
黃鈴媚指出,國內的新聞在「自覺威脅」的部分,普遍可以做到讓民眾感覺地球暖化對人類的嚴重性;相對於在「自我效能」的部分相當薄弱,亦即民眾無法對自我的抗暖化行動有信心,普遍對自己能否為地球貢獻一己之力,充滿存疑。
黃鈴媚舉例,如新聞經常在報導騎腳踏車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但卻未告訴民眾應該要騎多少里程、騎多少天的腳踏車,就可以達到降低碳排放量的標準。民眾在看完訊息後,會自我去評估行動後的效益,如果媒體並沒有提供相當的資訊,協助民眾思考其後續效能,民眾容易認為地球暖化不關我的事,也不是個人的力量就可以改變,民眾就傾向去轉台或忽視這條新聞。
她也進一步解釋,就學理來說,過度的恐懼容易導致民眾產生了心理控制恐懼效應,使得訊息的說服效果大打折扣。交大傳播所教授李秀珠更指出,民眾腦內的「先備知識」以及對訊息本身的「認知需求」程度,都是決定訊息是否影響人類行為的關鍵。
錯誤資訊一籮筐 民眾如何抗暖化
在以全球暖化議題吸引民眾之時,亦同時須注意到訊息的真確性,才能傳遞正確的暖化知識,協助民眾行動的判斷依據。李秀珠表示,當今媒體的科學新聞,有很多是有錯誤的訊息在誤導讀者。但往往一般民眾在了解科學與科技新知時,卻大量仰賴大眾媒體的報導,如果民眾一味接受媒體錯誤的資訊,容易對相關科學知識有錯誤的認知,造成民眾生命安全的威脅。
例如,節能減碳的行動中常鼓勵民眾吃素,但素食類食物當中有許多豆類產品是屬於高普林類食物,對於痛風患者而言是不宜過度攝取;所以抗暖化行動的新聞,不能只傳遞吃素對環境的幫助,也要幫助民眾了解家中有哪些成員,是不能過度攝取高普林豆類食物。
但是像地球暖化這一類的科學專業知識,在經由媒體傳遞的過程中,媒體組織與記者在兼顧訊息的正確性外,也同時遇到了兩難,究竟是要把科學新聞做得簡單?還是專業?交大傳播與科技系助理教授林照真表示,要專業性就難兼顧簡易性,相對地,要將科學新聞做到淺顯易懂,科學的精確性就必然會受到影響。
儘管科學界對於「科普」的立場兩極,支持科普的科學家認為,若能引起民眾的興趣是最為重要;但反對科普的科學家則認為,科普本身是難以達成的目標,因為科學本身具有知識上的門檻限制,若過度包裝或忽略科學的精確性,科學就不再是科學。但李秀珠認為,記者既然身為科學知識的傳播者,至少要先做到訊息傳遞的正確性與完整性,才能再去思考說如何將科學新聞活潑化、趣味化,因此記者與編譯在科學新聞的訊息設計上仍須多做努力,方能有效率地將正確訊息傳遞給民眾,並產生相關的環境保護行動。
深入民間 訊息行動才落實
至於民間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執行節能減碳的行動情況為何,媒體與政府似乎無法精確掌握。政大新聞系助理教授王淑美表示,全球暖化的議題不應該只是科學層次的議題,它更應該是與民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現象,若我們不知道民眾在日常生活中節能減碳行動的文化特色,是無法設計出順應民情的節能減碳行動計畫與訊息策略的。
王淑美補充,在進行節能減碳的新聞報導時,記者與相關施政單位都應當去了解公眾是如何了解訊息,不同的民眾對於訊息有不同的詮釋與理解方式,我們應當去思考如何運用不同的訊息,來說服不同的群眾需要犧牲日常生活的便利性,進一步達成節能減碳的行動目標。
王淑美在田野調查研究個案中顯示,知識份子普遍知道環保議題的重要性,但個案大部分會因為工作忙碌,而無法進行相關環境保護的行動。此外,一般民眾皆有刻板印象,認為知識份子最懂得節能減碳,而鄉下人普遍教育程度低,對於減碳行動的知識較為不足。
但實地觀察後發現,真正會落實節能減碳行動的人,往往正是這一群所謂的鄉下民眾,雖然老一輩的鄉村居民不知道自己正在進行減碳行為,但他們懂得用最天然、最簡樸的生活方式來落實節能的行動;反觀於都市知識份子居民,他們是最懂得何謂地球暖化、何謂節能減碳行動的,但諷刺的是,男性知識份子普遍落實程度低,大部分只會交代家中的太太進行環保行動。
然而一般的全球暖化的相關宣導活動,普遍僅針對鄉村地區進行,反而對不落實行動的知識份子投以過多的信心,這是當今宣導活動設計與新聞報導時須察覺的重點。
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教授王嵩音更於會中結論,相關減緩地球暖化行動最終仍須回歸政策面的執行,而政府多數的施政靈感是來自於媒體的報導,因此新聞在設計訊息時,應當將未來政府可以實施的方向,列入報導之中,除了更貼近民間生活外,還要能夠導引政府實施更有效率的減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