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事業一個最受人敬重之處,是伸張公義,發揮媒體第四權的時代使命;而在各種報導方法中,以臥底方式(undercover)揭發公共服務或社會施政的不當弊端,可說效果最為直接深入,震撼至大。
不過,臥底採訪拍攝也常遇上一個兩難的基本問題,就是顧得了知情權卻兼顧不了一些專業工作本身的專業操守問題。
英國一宗臥底報導事件的最新發展,很值得提供大家參考。
事緣英國廣播公司的廣角鏡(Panorama)時事節目,在2004年底時說服了一家護理中介公司的一名專業護士Margaret Haywood,臥底揭發Royal Sussex County Hospital, Brighton老人護理病房內的各種弊端。其方法簡單直接,護士當班時(幾個月內先後28次),身上都裝戴了隱蔽的錄像器材,將老人病房內的真實情況一一拍攝下來。結果,剪輯播放出來的節目,將院內患病老人如何被疏忽照料,呻吟痛苦如何未獲照顧,護理人員如何人手不足,衛生情況如何差劣,工作人員如何懶散甚至偷吃老人餐點等等情況,全部如實地重現全國電視觀眾眼前。
這些實況專輯在2005年7月播放時確曾震撼全國,負責老人護理服務的相關醫務當局,百口莫辯,惟有連番道歉賠不是;醫院主管部門當然大地震,多人革退辭職。可喜的是,揭發的結果也帶動了此一方面近年來的連串醫務改革。
新聞節目能夠引出如此結果,理想不過。
可是,負面問題也來了,那便是秋後算帳。該名護士在臥底拍攝過程中免不了違反身為護士的基本專業守則,即沒有遵守為病患保密原則及充分維護病人私隱,當然也未經上級同意而擅自錄攝工作情況。兼且醜事外揚,如何得了。
負責護士發牌的全國護理及助產業管理局(Nursing and Midwifery Council)指責這名護士除違反為病患保密的基本守則外,在臥底拍攝期間,還更只顧拍攝,其次才盡護理責任。
事件擾攘了3年多後,該管理局終究覺得下不了臺,在堅持專業操守不容侵犯下,今年4月還是決定了取銷該名護士的專業註冊資格,這等同永遠不得再做護士工作。
除牌決定,輿論嘩然。一直支持該名護士的英國廣播公司、護理界內一些團體及社會人士為其力求平反,認為除牌處分過於嚴厲,最終鬧上高等法院,交由司法解決。
與訟雙方一為護士發牌監管組織的全國護理及助產業管理局,另一方為代表其護士會員(即事件主角Margaret Haywood)的皇家護理學院(Royal College of Nursing)。
值得注意的是,這宗糾紛雖已呈交法院主持公道,但最終還是採用雙方妥協方式,和解收場;也即未有從法理上來個真章,對相關的專業操守、病人私隱權、公眾知情權,以至揭發舉報行為等,當出現衝突時,應以何者為先的問題,進行一次徹底的法律剖釋。
今年10月12日,英國高等法院頒令接受雙方的和解安排,同意護士管理組織撤銷除牌決定,改為對她作出警誡,為期一年。對於這名任職護士25年現已59歲的護士,意味將可重返其專業工作。
除牌等同專業死刑,由除牌改為警誡了事,從任何角度看來,也都是以卧底報導方式揭發弊端的一次重大勝利。
和解聲明並沒有觸及專業操守與揭發舉報之間的複雜問題。全國護理及助產業管理局在聲明中還讚揚任何護士或助產士,以行動來喚醒關注差劣的護理水平,實屬困難而勇敢,且對推動病患護理的改革,至為重要。聲明中強調,此一事件帶來的教訓之一,是必須提供更加明確的資訊,訂立指引,以方便報告關注情況時,既對病人安全,也不違反專業操守。…同時,亦將建立更加清楚的報告程序,使護士及助產士有信心下情上達,覺得上級會聆聽及回應他們所關注的事情…至於代表護士一方的皇家護理學院則在和解聲明中稱,和解結果已足證明,事主作為護士,清譽無損;而她也對病人護理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
英國法院同意和解的判令被視為很大程度上既照顧了新聞媒體及社會大眾所崇尚的知情權,也算稍為挽回了社會上一些專業工作的一些面子。
臥底護士事件相信或會成為一個重要的先例。可以推斷,英國軍中、獄中、警隊中…以至屢傳各種弊端的一些其他服務界別,他日如有成員出於公義而甘為媒體臥底拍攝揭發性片段,當出現秋後算帳之時,此一臥底護士事件的法院判例,或將引為借鏡。
另一方面,從媒體管理方面而言,在追求臥底報導帶來高收視的同時,還須考慮一個成本問題。對於臥底專業人士,儘管甘心情願從伸張正義出發,但對未來在工作上事業上或會招致的損失,以至或將面對相關專業團體/機關可能啟動的訴訟開支,也要先有個準備打算。(作者曾在香港從事電視新聞工作多年,現居倫敦)
可參看報導/節目:
Whistleblower nurse who filmed elderly patient neglect in Panorama expose wins reinstatement Mail Online.mht
Joint NMC and RCN statement on Margaret Haywood High Court verdi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