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媒界競爭激烈,對獨家新聞趨之若鶩,要麼自己記者發掘,要麼不惜重金買回來,所謂chequebook journalism(支票簿新聞),後者在英國媒界早已司空見慣,大行其道。

  雖然買新聞的做法,例如付錢給重大罪案中的證人獨家爆料以供判案後詳盡報導,或對名人婚禮買下獨家拍攝權以製作專輯等,一直惹起爭議,但《每日電訊報》今次買新聞,則不見惹來批評,咸表公益事大,披露的內容有助民眾看清很多政界人物的真面目,對於督促政壇走向廉潔起著很大作用。

  《每日電訊報》在英國報壇一向甚具份量,據英國發行量公信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包括所有大報小報的銷量排行榜上,《每日電訊報》排名第九。在主流大報方面(2009年5月數據),它則屬銷量最大,每日銷量約84萬份,其他大報《泰晤士報》為59萬、《衛報》33萬、《獨立報》21萬。不過,整個報業市場近年經營策略大變,各報紛紛同步發展報紙網站,加上其他電子傳媒迅速搶佔市場之下,報紙印刷版銷量不斷下跌,已成趨勢。

11萬英鎊買下獨家新聞

  《每日電訊報》由5月8日起以連珠爆發式披露的國會議員濫報津貼醜聞,可算是典型的支票簿新聞產物,它是《每日電訊報》花了11萬英鎊(約合新台幣590萬元)買回來的。原材料是下議院全部646名國會議員過去四年來申報議員開支津貼的全部電腦資料,包括詳盡的開支明細紀錄、各類單據、申報理由、個人住址、電話、僱員詳情等,一覽無遺。全部資料包括150多萬份收據影本,存入一個電腦儲存卡,由賣家交到買家手上。

  英國媒體一向對皇室家庭、重要公職人員、民意代表及明星明人的一舉一動,尤其任何差錯行為,都做足傳媒的監視責任,‘狗仔隊’非常活躍,而各類大小花邊新聞也往往證明是上佳的‘銷紙’題材。對於如此豐富的議員申報資料寶庫,當有人肯出賣時,自然不會輕易錯過。

  有了這些資料,尤其某些大員的電話通話及各類開銷單據,記者只要善加運用,不管會否揭發濫報津貼實情,在其他方面都不難發掘出很多精彩的報導。

  資料之所以寶貴,因為它是機密的,記者縱有天大本領也難越雷池半步,闖入政府機關的內部電腦系統探囊取物。同時,這些資料也很有時效性,因為7月過後,即使有人出賣,也不太有新聞價值。事因英國政壇近年亦大力鼓吹政事公開透明風氣,加上自去年年底傳媒零星地揭發一些公職人員涉及貪瀆醜聞,一片輿論壓力之下,國會已決定由今年7月起將全部議員經過整理的津貼申報詳情,在國會網站公開,雖然具有一定的選擇性,但國民都可上網查閱。所以,一旦7月起經篩選的資料對外公開後,傳媒即使再對原材料深入發掘,其爆炸性也將減了一大截。

連載六週 各大黨無一倖免

  有鑑於此,《每日電訊報》在4月底買下資料後,馬上成立一組編採班子趕緊精心泡製,玩盡所有角度,在六個星期內以連載式,分批大爆議員濫報津貼醜事。西敏寺國會大廈有如被裝上了照妖鏡,所有議員,包括首相、內閣閣員、部長、工黨其他議員、反對黨保守黨、自民黨及其他少數黨派,只要涉及濫報議員,都無一倖免,在全國人民面前赤裸裸現形,出醜一番。

  英國議會政治已推行三百多年,在西方民主政治上,素有‘國會之母’的美譽,英國人民也一向引以為榮。國會議員的廉潔操守,枵腹從公,早被視為優良傳統的重要部份。而且,在三級制議會制度下,由下而上逐步過關斬將而晉身國家級國會議員的人士,多是各行各業的精英人物,除本身專業早已卓然有成之外,還多兼任郡級與地方級的議員身份,收入自然豐厚。單計國會議員的薪俸,每年已達6萬4千英鎊,並且有其各式各樣津貼。對於全國平均年工資約為1萬8千英鎊的英國社會,納稅人厚待為人民服務的民意代表,顯然一向也獲民眾普遍接受。

  或許存在什麼政治陰謀,又或執政工黨禍不單行。今年初夏,英國在全球金融海嘯浪潮下,剛正泥足深陷,經濟衰退,失業嚴重,正在承受收入減少、生活水準下降、滿肚子怨氣的普羅大眾,對於如今揭發原來他們厚待厚養的達官貴人、議員先生小姐,竟然如此貪婪自肥,又怎能忍受得了。

  相對而言,六個星期的獨家連載報導,其實一直都從高品格、高尺度來衡量國會議員的申報細節,什麼濫報第二住屋津貼、利用租金津貼炒樓牟利、逃避炒賣房產利得稅、浮報整理花圃賬單,又或各種巧立名目騙取納稅人款項等。這類消息對於沒有聽慣看慣像大陸高幹般以億計挾款私逃、阿扁案式動輒億計中飽私囊的英國選民,肯定無法消受,自然怨聲四起,罵個不是。英國人一直自豪的民主政治也像蒙上一團陰影,歷久不散。

  後經政府委派獨立人士核數之下,全體議員所涉及的浮報濫報金額,在四年期內,最低的僅為11英鎊,最多的達63,250英鎊。目前,各議員已自願繳回的金額總數為637,000英鎊。

直接涉及醜聞下台者近50人

  在各方交相指責下,下議院議長、6名政府內閣大臣、部長先後辭職。至10月底為止,連同上述辭職議員,直接因醜聞事件影響而宣佈下台的國會議員達49人。在本屆國會議員中,目前共有112名國會議員公開聲言不再在明年大選競選連任,其中包括工黨71人,保守黨29人,自民黨6人。

  上述數字清楚表明,自2005年國會改選四年來影響英國政情的其他變數,包括對出兵伊拉克、阿富汗問題上的爭端,處理金融危機的爭拗,移民政策的歧異等,都遠遠比不上今次津貼醜聞所帶來的嚴重震盪程度。

  布朗首相及各反對黨領袖力求亡羊補牢,矢言推動改革,希望挽回選民對選舉信心。工黨政府在一片經濟低迷底下,早已聲望大跌,而在今次津貼醜聞下也傷勢最重;各方預計明年英國大選時,國會議席將見大洗牌,少數黨派抬頭,而政黨輪替似乎亦已成定局。

洩密者聲稱為前線將士抱不平

  究竟何方神聖,能夠如此神機妙算,在英國政壇投下如此轟動的巨型炸彈?

  一向親保守黨立場的《每日電訊報》初時一直守口如瓶,不過,當用盡全部資料的新聞價值,在醜聞降溫的一段日子後,卻又把最後的邊際價值,搾乾搾淨,在9月底出書《開支在所不計》(No Expenses Spared)賺取最後一筆,也將這宗被視為英國今年最大新聞的獨家新聞事件始末來個總結。

  書中透露,賣家是政府文檔署(Stationery Office)的內部人員,其工作乃負責將議員申報開支的資料整理存檔,並供國會網站日後對外公開。出賣原材料給媒界,據稱理由是不滿議員諸公一方面濫用申報制度自肥,而另一方面則在國會議事工作中只管扣緊軍費,對派往阿富汗的前線將士的安危置之不理。

  爆料的人聲稱,一些軍人要暗中兼差,包括在政府文檔署任職,以求有錢自行買些護甲、手套、鞋靴、及其他裝備以便上前線效命。

  爆料目的聲稱,是要政府及全體議員蒙羞,向國人揭發有關人等的貪婪面目之餘,亦希望藉此促使政府改善前線軍人的配給裝備。

  書中又透露,存有原材料的電腦儲存卡是經一名前任軍情局人士John Wick及一名公關界人士Henry Gewanter,在三月底開始分別向幾家報章兜售。

賣家只向親保守黨的報章兜售資料

  出賣機密,除上述理由及金錢動機外,可還有其他什麼政治原因嗎?

  一名知曉兜售內情的人士就對英國《媒體報》(Press Gazette)記者點出了箇中玄機,原來被兜售的幾家報紙,一貫立場都是清一色親保守黨的,這不可能是一種巧合,說不定很有可能是保守黨中人耍出的一場把戲。

  目前在下議院646議席中,執政工黨擁有356席,最大反對黨保守黨198席,而涉及醜聞的眾多議員中,工黨與保守黨的比例則超過二比一,而且工黨當朝,打擊性自然更為觸目,傷害更重。

  政黨相爭,各展奇謀,果真有此苦肉計,恐怕也永難求證。

  在兜售未最後落實期間,流行小報《星期日快報》率先採用了其中小部份資料,大爆內政大臣Jacqui Smith的濫報津貼醜聞;而主流大報《泰晤士報》亦在4月1日披露有商人兜售此類消息,索價30萬英鎊而被該報拒絕。該報沒有透露出售資料人士的身份。《泰晤士報》此段消息令爆料人為此而迴避沉寂了幾個星期。

  《每日電訊報》在3月30跟賣方初步接觸後,遲至4月21日才獲得一張貨辦光碟,並獲告知賣方正與英國銷售量最大的小報《太陽報》進入最後商談階段,不過,買賣還未落實。其後因《太陽報》只允刊登其中一個政黨的部份內容而致交易告吹。

本著公眾利益,打動賣家達成交易

  《每日電訊報》編採主管4月27日與賣方最後商談,並答應賣方必會‘本著公眾利益’的大前提,對所有政黨一視同仁,議員凡有濫報情況都全部照登。雙方其後達成協議,先付1萬英鎊在10天內閱看全部內容,在同意正式交易時再付10萬英鎊。如此這般,一個存有全部資料的紅色的輕巧電腦儲存硬碟在4月29日過手,隨而達成了交易,《每日電訊報》也由5月8日起揭開大披露的序幕。

  書中有一說法是,亦有他報當時曾出價50萬英鎊購買,但未為賣方接受。原因是《每日電訊報》答允的各黨全部一律刊登的條件令賣方滿意云云。此一說法怕有犯駁之處,若既然單從‘本著公眾利益’而非金錢出發,賣方大可廉價甚或免費向全體媒界公開,而且不限於親保守黨的報紙;當家家都可登載時,其‘公眾利益’的宣傳效果,總比只由一家獨得詳盡報導,更為巨大。

  對《每日電訊報》報而言,11萬英鎊投資的回報確實不可以道理計,單說提高報紙聲譽方面,金錢是無法衡量的;而在促進銷量方面,則可從數字反映出來。當前英國各主流大報的銷量都見普遍下跌,年中的數字比2008年同期一般都下跌8至15%;《每日電訊報》在醜聞幫助銷紙下,5月時不單穩住跌勢,反而止跌回升,比4月未爆醜聞時,還回升2%,而同系的《週日電訊報》更回升4%。至於與去年同期相比,《每日電訊報》則只跌3%。

堅拒透露消息來源,出爾反爾

  最後要一談的,還是媒界中人最關注的嚴守新聞記者專業守則問題。《每日電訊報》在大爆料期間,也曾信誓旦旦,什麼基於專業信條而不會透露消息來源。但此一時、彼一時,到9月底出書時,卻詳盡披露消息來源。同時,不忘自許一番,揶揄對手,大談自己如何以不偏不倚立場打動賣方,使賣方拒絕他報所開出的更高價但卻偏袒部份政黨的條件。

  對於出賣機密者,無論是要政界中人出醜,促進民主改革,以至大挫執政工黨聲望,而又獲得大筆金錢的目的,顯然都已達到了;至於促使政界關注前線將士,增撥軍費開支,也見立竿見影,起了一定作用。但始終是洩漏機密,又該當何罪? 可有什麼法律後果?

  警方又甚麼說?由執政工黨政府任命的警方首長當然不會愚蠢到觸犯眾怒,對如斯揭發政界不端的義行,大潑冷水。英國警方在爭取民眾好感之餘,也好做個順水人情,宣佈不會調查此一洩密事件,理由是進行調查是‘不符公眾利益’的。

  水至清則無魚。社會上不論個人或團體,包括涉及津貼醜聞的眾多政界中人,以及買新聞的傳媒與賣新聞的洩密者,當真正要以高尺度的品格操守或嚴謹的專業信條加以檢視時,都確實不易令人真正滿意。(作者曾在香港從事電視新聞工作多年,現居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