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月又快聖誕,儘管經濟低迷,絕大部份英國人如同往常一樣,過著太平生活。不過,不論在朝在野,以至各個公私媒體,尤其在英國獨大的公營電視英國廣播公司(BBC),都在有意無意間提醒國人,不可安枕無憂,雖非國難當前,但國家確在打仗,而需要鼓動人民支援。

  由十月下旬起,英國便已瀰漫一片‘國殤紀念月’的氣氛。在街上走著,你會看見一些充滿愛國熱忱的英國人在上衣扣著一朵別緻的紅色襟花,而電視上的新聞報導員、氣象報告先生小姐,更無不如此;小小襟花在制服般的深色外衣上更顯觸目。

  紅色罌粟紙襟花,源起於紀念一次大戰陣亡戰士,而今已延及其他,而連串的紀念獻花活動至11月8日國殤紀念日為最高潮。

  自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以來,英軍至今已先後22次介入各地衝突,包括韓戰、蘇伊士運河戰役、馬來亞戰爭、北愛動亂、福克蘭之戰,進軍伊拉克以及當前的阿富汗戰事 ,直接間接陣亡戰士將近1萬6千人。

悼念陣亡戰士報導千篇一律

  這一天,戴著紅襟花的一男一女新聞報導員,又交替地以沉重語氣報導最新戰訊。…阿富汗前線有5名英軍在同一事件中遇襲死亡;隨後,訪問軍眷家屬盛讚男子漢如何愛家愛國;在國會,首相及反對黨領袖輪流發言致哀,推崇軍人偉大為國犧牲;其他政界人士、媒界評論員陸續登場評論戰情;稍後,盛載遺體軍機飛抵國門,一場軍號響起,蓋著米字旗的靈柩逐一由6名儀仗兵緩慢莊重地抬下機艙;其後,盛載靈柩的車隊除除駛經軍營外小鎮街道,大批民眾及退伍軍人早已夾道肅立致意;繼而,教堂內詩班頌唱,集體悼念…

  在2001年911事件後,英美聯軍在反恐大旗下侵入伊拉克及阿富汗,在伊拉克方面大局底定後,而今重心已由伊拉克轉移至阿富汗。

  美軍在兩個戰場上出兵共28萬,至今陣亡超過5270人。英軍在伊拉克損兵179人,今年4月由伊拉克撤軍後,繼續增兵阿富汗,兵力達9000人,至今陣亡者已超過230人,而傷亡情況則以近期最為慘重。至於敵方的傷亡情況,恐怕實在太多,或會在國際間帶來反響,所以,英美方面一直都不對外提供確實數字。

  究竟不利戰訊頻傳,在後方可會動搖人心士氣、左右民意?這是軍政界,亦是很多傳媒學者極之關注的課題。

  單以如何處理陣亡戰士魂兮歸來的同一類鏡頭,不同政府當局就有不同的處理手法。

  就以國旗蓋棺而言,在1991年第一次波斯灣戰爭爆發後,老布殊總統一句"無人喜歡看見死人",美國國防部便規定,蓋有美國國旗的陣亡戰士靈柩用軍機運抵美國空軍基地,在由軍眷認領之前,媒界不得拍攝。這手法在當時一直被各界批評為,共和黨政府故意不想在民眾眼前突顯戰爭所帶來的人命代價。

  不過,此禁令後來也不見嚴格執行,接任的民主黨克林頓總統便曾多次在國旗蓋棺運抵國門時,在場主持悼念陣亡戰士的儀式。

國旗效應鼓舞人心士氣

  研究戰爭報導的一些傳媒學者指出,具體數據顯示,國旗蓋棺及戰況影像消息確有利產生所謂"團結在國旗週圍"的效應("rally round the flag" phenomenon) 。

  事實證明,1982年英國為奪回福克蘭群島而與阿根廷開戰時,當戰況愈激烈,民意調查就顯示鐵娘子柴契爾首相的動武政策愈獲人民支持,其支持度由1982年4月初的44%,急升至5月底的80%。

  同樣地,在第一次波斯灣戰爭,當老布殊總統由猶豫轉為堅定,毅然於1991年1月開始空襲伊拉克時,美國人民不斷看見戰場訊息,而美國支持開戰的民意則見持續攀升。

  不過,研究學者綜合指出,戰爭報導本質上不會改變民眾本來的立場,但卻會加強及堅定其原有的想法和態度。

  英國國防部的心戰專家當然深明此道,也一向善用這種團結在國旗週圍的效應。

  出兵決定,當非貿然,早經國會中的多數議員同意才可成事;但民意的支持度在戰況時鬆時緊,尤其出現膠著狀態時,則會時有變動。近期阿富汗前線雖然不斷死訊傳來,但英國的民意調查顯示,民眾要求撤軍的呼聲反而比兩年前下跌,並維持在62% (要求立即撤軍者25%,可一兩年內撤軍者37%)。

  目前美英都在營造氣氛增兵阿富汗,美國打算增兵四萬,使派往當地美軍增至10萬以上,而一直陪打的英國也宣佈將會增兵500,使進駐阿富汗的英軍總數增至9,500人。

各大黨贊同動武 口徑一致

  氣氛又該怎樣營造呢?

  英國媒體中報業均為民辦,有親工黨也有親保守黨,由於兩大黨基本上都贊成動武,問題不大。而網上傳媒多附屬印刷版報業,口徑大致一樣。

  至於電視電台及網絡電視市場方面,更為易辦。市場上雖有播放廣告的獨立電視(ITV)及收費衛星電視 – 天空衛視( SkyTV ),但向全民收取電視牌照費兼獲外交部撥款支持的公營電視 – 英國廣播公司( BBC ),始終佔著一台獨大的壟斷性地位,尤其在新聞節目方面。

  BBC 在08/09一年總收入達46億英鎊,開支綽綽有餘,還有1億英鎊盈餘。其用於各類多媒體新聞節目的近3億英鎊開支,全由外交部照起,埋單支付。

  BBC的新聞部門,向來編制龐大,目前聘用2200人(其中駐外記者250人),以英語及其他語言共32種語言,對世界各地廣播。BBC新聞一向自稱客觀獨立,但既然經費來自外交部撥款,況且戰爭報導關乎民族大義,國家利益,身為英國人的編輯記者,在取材及角度上,果能全面抽離,做到敵我一視同仁,恐非易事。

  可以預見,由戰爭主要消息來源的軍方及政府部門提供或安排採訪下,充滿"團結在國旗週圍"效應的新聞報導,仍將不斷在英國傳媒上尤其是電視上發酵,在英國民眾面前繼續出現。(作者曾在香港從事電視新聞工作多年,現居倫敦)

可參閱報導:

Conflicts since World War Two Timeline

War policy, public support, and the media

Fewer Britons calling for Afghanistan troop withdrawal – poll

BBC – Annual Report and Accounts 2008/09 – BBC Executive: Notes to the summary financial stat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