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會不會自我滅絕,2012年是個關鍵,這不是電影的危言聳聽而已,京都議定書即將到期,若年底的哥本哈根會議,各國拿不出減少二氧化碳的應變對策,以後人人都可能成為環境難民。

  卓新獎基金會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11月13日舉辦最後一場「邁向哥本哈根環境沙龍」,將11月甫結束的巴塞隆納氣候會議內容帶回台灣。這次邀請到的與談人包括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昭倫、台灣大學農藝系教授盧虎生、奇美電子環安處處長廖海瑞、以及永續生態旅遊協會監事賴鵬智,來說明地球暖化的在地證據與企業的抗暖政策。

各國紛承諾減碳 台灣貢獻在那裡?

  預定12月7日召開之哥本哈根氣候會談,距離現在僅剩一個月,有沒有可能產出具體的後京都協議,與會人士都很悲觀,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張楊乾說,哥本哈根會議最後可能只能產生各國的「政治性宣言」。

  包括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內,目前聯合國確認將有四十多個國家會出席。雖然外界普遍不看好,但國際間仍有很多減碳的行動在進行,包括巴西和韓國相繼公佈國家二氧化碳減量目標。而作為台灣主要經貿競爭對手的南韓,其態度也顯得相當重要。

  面對即將到來的哥本哈根會議,我們該關注甚麼?台灣如何作好準備,提出我們自己的減碳計畫,以因應可能產生的國際環保新協議?

  低碳生活部落格寫手趙家緯就提出四個觀察層面,包括小國的氣候外交、能源展望、低碳導向的再次工業化以及綠色新政。「小國也能扮演關鍵角色」,譬如墨西哥提出氣候變遷調適基金募集制度,巴西是防止森林退化的重要國家,藉由控制亞馬遜森林的濫墾,將減少36.1%-38.9%的排放量;南韓則是明年G20主辦國家,他們與英國合作要提綠色增長策略,將來進口到歐洲的商品,都要標示碳足跡。

推動減碳 再生能源效益大

  趙家緯認為,國內爭論不休的核電問題,其實不如能源效率減量以及再生能源推廣。而自然保護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指出,應進行再次工業化才能達成減量要求,其中推動建築物效率提昇最為關鍵,因此都市更新時做的建築拉皮,應考慮到低碳改善的部分。

  綠色新政的部份,德國提出一套綠色新政評分制度,包括建築能源、再生能源收購價格、再生能源推廣等,而趙家緯指出,台灣的核電補貼、私人運具和航空公司補貼、缺整合性水資源政策,都會妨礙綠色新政的執行。

  台灣應如何觀察哥本哈根會談,趙家瑋認為除了以NGO的角度觀察氣候變遷下的發展思維外,還需關切競爭對手的做法和有氣候難民情勢的邦交國。

氣候變遷加劇 企業需有調適策略

  極端氣候會造成水資源調配問題、糧食短缺、疾病散佈、生態危機等,近年來海平面上升幅度也不斷的上修。IPCC在六月時指出,海平面在世紀末時會上升一公尺到1.4公尺,而台灣會有近兩百萬人受到影響,包括台北市關渡地區。

  氣候變遷也會影響企業物流,間接影響企業聲譽。企業產品也要有調適能力,譬如聯合利華公司在印度生產省水洗衣粉、IBM發展氣候衝擊耐受性高的建材,如河堤裂縫自動警報等,這些都是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產生的商機。

  調適基金的運作方式,是透過京都架構下的碳交易所得抽取2%,讓基金有較穩定的來源。而管理的成員大部分是開發中國家主導,避免先進國家利益關係的干擾。歐盟認為除了最脆弱的國家之外,其他國家都應該負擔調適基金,但因部份開發中國家的反對,使得各國對撥款數目無法達成共識。

  前工研院研究員王茹涵指出,要對氣候變遷減緩調適,得提供脆弱國家能力建構和環保政策相關的協助。日本已設立氣候變遷基金、調適基金與綠色環境建制基金。

減碳原則簡單 執行實際困難

  歐盟認為應該依照國家碳排放程度和GDP決定提供的數目,但這個做法是「原則簡單、實際困難」,王茹涵指出其中的問題,包括排放程度的標準為何?是排放程度還是GDP比較重要?加上資金來源譬如航空稅、締約國的罰款等尚未定案,加上京都議定書又沒有制裁權,因此很難達成共識。

  王茹涵發現這次巴塞隆納會談對「減少開發中國家因砍乏森林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計畫」(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REDD)的討論很多,但真正的共識卻很少。此外,因REDD的對象大部分是開發中國家,缺乏透明機制監管,若REDD沒有監督條文,會讓外界不知道資金的流向。

  王茹涵也認為哥本哈根會議將只會有原則性的結果,雖然如此,世界上還是有很多國家已經在執行REDD計畫,譬如挪威即撥兩億美金給圭亞那做REDD行動,且在公約之外也有很多國家和NGO在做監督的工作。

外交調適基金 台灣參與有空間

  王茹涵強調,雖然台灣不是締約國,無法以國家名義參與,但政府可以成立外交調適基金,重點是能力建構部份,而不是硬體贊助,譬如澳洲政府對太平洋島國有發展定期的協助氣候調適計畫。

  聯合報資深記者卓亞雄認為,很多問題碰到政治就無疾而終,很多問題也沒有明確定義,譬如莫拉克風災是氣候異常還是氣象的問題?「還是我們非得靠極端氣候加劇才會覺醒?」。台灣長期氣象資料收集不完全,對於氣候的問題很難在一時之間釐清。此外,證據不足的新聞只能產生恫嚇效果,「恫嚇無法產生覺醒」,卓亞雄說新聞報導應該附帶佐證氣溫變化,加強作用。

  因此趙家緯呼籲政府,應進行台灣在地的氣候變遷研究報告,並發展成科普教育素材。

第四場邁向哥本哈根志工寫手簡報與國際氣候會議報告

低碳生活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