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討論過巴賽隆納會談的成果之後,與會者接著進行對台灣環境的探討,台灣大學農藝系教授盧虎生首先指出,暖化的一般效應包括水資源分配不均、降雨分布與頻度改變、海平面上升、異常氣象頻率增加、生態多樣性降低、病蟲害頻率強度頻率增加、授粉者改變等等。其中水資源不均衡將是最大的挑戰。
在北美地區,玉米、黃豆產量受暖化影響很大,起因於夜溫升高、天色變暗造成產量潛力下降,在台灣也有高山茶緯度變高的現象。而極端日高溫發生頻率增加,會嚴重的影響授粉狀況,因為開花當下對溫度非常敏感,如果當時熱浪來襲,授粉將難以進行。而實際上台灣的農民已開始調整插秧和收穫期,來適應溫度變化。
盧虎生補充說到,台灣從屏東開始,開花時期是一個月,這一個月都是風險期,若熱浪到雲嘉南地區,即會造成產量顯著下降。而夜溫會增加消耗呼吸作用,每上升一度夜溫,產量就會下降10%,依照目前每十年增加0.3度的上升幅度,50年則上升一度,若育種沒有改良,未來糧食產量必然下降。
盧虎生認為目前該做的是模擬、預警、風險管理、育種栽培管理技術調整(開發跟環境融合技術)、減量、救助(保險)、降低水田甲烷排放。並思考誰是風險承擔者,以及發展農業保險政策。
暖化效應 本世紀末珊瑚礁全消失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昭倫則表示,第一個受到全球暖化衝擊的是珊瑚礁。珊瑚礁佔全世界海洋面積不到0.2%,但全球有五億人口直接受益於珊瑚礁。
然而氣候增溫,造成海洋酸化現象日益嚴重。海洋酸化使碳酸鈣沈澱減緩,珊瑚造礁或鈣質外殼生物會停止成長,魚耳石也是碳酸鈣沈積而來。然而珊瑚需在28度左右才能存活,台灣南部曾經一整個月氣溫飆高到33度,海水溫度過高造成珊瑚白化,因體內共生生物轉移而停止生理作用。陳昭倫表示2050年珊瑚礁會消失60%,到了本世紀末珊瑚礁將全部消失。
此外,二氧化碳到450ppm也會減少碳酸鈣沉積,使得珊瑚礁難以發育,台灣附近海域已沒有形成珊瑚礁的條件。過去漁業捕撈過度、西海岸開發汙染、海岸線開發基地流失是造成珊瑚礁消失的主因,而氣候變遷絕對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此外,永續生態旅遊協會監事賴鵬智表示氣候變遷將使旅遊成本提高,譬如農民開銷增加、食材成本增加等導致出國旅遊成本增加。沿海地區淪陷、飯店建置成本提高、耕地與糧食飲水減少、淡水來源缺乏、地形地貌改變、海洋生物棲息地改變、國與國衝突增加、政經不穩定使得跨國旅遊意願降低、環境意識高者會減少搭飛機等等。
末日旅遊商機會出現,但台灣會是優先被國際旅遊路線排除之地,因台灣山區可旅遊天數緊縮、水庫淤積,沒地方蓋水庫造成乾旱警示等都會影響旅遊意願,因此暖化對台灣旅遊業會產生嚴重衝擊。
發展碳標示 抗暖化由民間做起
奇美電子環安處處長廖海瑞說,工業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經過程,然而,問題的癥結是「已開發國家造成的生態災難,又為何要由開發中國家來承擔呢?」。廖海瑞說,面板產業界雖然也常召開氣候變遷會議,但都很難達成共識,因大家的出發點不同,只求自身利益而捨棄共同利益。
他認為,莫拉克風災讓台灣民眾有一個省思的機會。面對全世界環保意識的覺醒,工商業界若沒有應變能力,將會受到打擊。
然而,台灣的環保行動力確實不足,廖海瑞說,台灣單是電力排放係數就比日韓多了三分之一,可見我們的作法與國際上相較,仍有差距。改善的方式是,台灣廠商應率先做好產品的碳標示,公告碳足跡,而3C產品代工是環保技術要求最高的行業,若發展成功,台灣可向外輸出碳足跡標示技術。廖海瑞希望環保團體除了監督外,也要幫助企業。
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認為,能源稅應從源頭徵收比較簡便,對於企業來說可抵營業所得稅,因此企業應該要去計算對股東的利害關係,如此才能鼓勵能源稅政策。對於媒體,潘翰聲也呼籲媒體應減少環保運動的對立面報導,加強結果面的報導,讓社會大眾了解環境運動的成果,才能讓社會對台灣環保行動有信心。
此外,也應將與環境關係的外部成本納入企業成本計算,並且持續創造企業、科學家、環保團體對話機會。譬如澳洲企業界今年七月即邀請高爾和IPCC科學家,與政府、企業界與科學家共同發起safe climate australia計畫,催促社會面對全暖化問題。
然而,與會者對台灣民間力量和長年以來的環保教育,以及環境運動成長是持正面的態度。譬如現在環保筷是一種時尚品味,代表很多人已開始有環保意識。陳昭倫說,台灣是非常相信學者力量的社會,而現在最需要的是建立政府、企業界和科學家的對話窗口,特別是企業家跟科學家社群的對話。期待政府行動不如團結民間力量,藉由由下而上的行動,才能盡快讓抗暖化救地球行動由民間與國際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