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的太早了…我以為我們還有時間!」這是電影2012中科學家得知災難來襲時的反應,跟現實中科學家面對全球暖化時的反應幾乎如出一轍。電影在哥本哈根峰會前夕上映,是警告人類,面對氣候變遷,在我們還有時間的時候,必須趕緊行動。
台灣人相信全球暖化,也願意採取行動,但是關鍵在於,我們都認為暖化是漸進的,沒有時間急迫感,造成很多事情都一再被耽擱,劉紹臣認為政府之外,台灣的業界是抗暖化調適行動最大的阻礙。
此外,二氧化碳停留在大氣中的時間會長達80年,所以即便節能減碳做得再好,也無法立即解決氣候威脅。要如何行動?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主任劉紹臣說,對於受氣候變遷威脅最大的低緯度國家,以及台灣來說,地球工程(geo-engineer)應是優先選擇。
台灣應先試作地球工程
然而甚麼是地球工程?簡單來說,就是用工程的辦法去解決暖化的問題。目前科學家想出的辦法包括在沙漠上放反射鏡,把陽光反射回去;把懸浮微粒打到平流層去或是把二氧化碳封存,丟到深海等等。
台灣二氧化碳排放佔全世界的1%,換算台灣需要放半個台灣大的反射鏡才夠。劉紹臣說其實不難,只要在南沙群島附近海面上放上金屬片,通常是用薄膜反射辦法,可是這個成本非常高,且可能會改變整個大氣環流。相形之下,把懸浮微粒打到平流層去是便宜也簡單的多的辦法。
過去年菲律賓以及印尼火山爆發皆證明了硫化物打進平流層,可以降低地球溫度且無產生明顯的副作用。台北的熱島效應也是一例,白天空氣中的污染物阻擋陽光直射,因而台北的白天溫度增加幅度低於全球平均,且遮擋陽光需要的硫化物遠低於工業所排放出的量。
劉紹臣說,這個做法對農作物的影響也是相當小,比起直射光線,農作物更需要的是繞射光線,以及水和氮磷鉀等養分,並非太陽。過去包括中國大陸空氣中懸浮微粒量多十倍以上,台灣直接日照亮於1970年後減少15%,對農作物皆無產生明顯的副作用。
至於把二氧化碳壓縮後丟到深海中,也是可行的,因為海洋酸化都是指表層的海,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表層的海是呈平衡狀態,但跟底層的混合非常慢,至少需要一千年以上才會慢慢釋出,因此科學家認為二氧化碳進入深海就是真正的消失。
成本高、副作用不明 歐美國家反對
但是,地球工程的問題是成本都非常高,目前是太陽能的發展潛力最大,但太陽能太貴,需要國民所得全部投注進去的成本,所以「如果做的話我們都不用吃飯了,劉紹臣說,目前看來只有將硫化物打入平流層的做法是可行的,但歐美國家基於可能產生的副作用而反對,使得地球工程窒礙難行。
高緯度先進國家享受工業革命後的果實,其代價卻要低緯度較落後國家先來償還,劉紹臣說這是不公平的。歐美國家反對地球工程,因為氣候變遷威脅對他們來說較不急迫,甚至暖化還能讓他們佔有經濟與政治上的好處,譬如西伯利亞冰融之於蘇俄、西北航道開通的經濟利益、天氣變暖益於農作物生長等等。
然而,氣候改變已是既成事實,台灣的八八水災就是最明顯的印證。除了地球工程之外,發展替代能源、少吃肉等等對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都有正面幫助。
尋找替代能源 是根本解決之道
劉紹臣說,「台灣在節能減碳上是需要加把勁的」,從1980年到2005年二氧化碳每人每年排放量,在各國之中增加的最快的就是台灣。節能減碳,用節約的方法可能可以減20%,剩下的必須用非碳能源。然而太陽能太貴,風能雖然便宜,技術也已成熟,但是台灣只有冬天有風,且電不能儲存,所以台灣風能能夠發出來的電力差不多只有50%。生質能源有糧食來源排擠作用等問題,所以「不考慮核能根本做不到」,而目前除了瑞典有豐富的水力發電之外,其它90%以上的國家都傾向使用核能,但核能在台灣有太多的政治干預,所以這是一個困難選擇。
另外,吃素可以減少20%的甲烷排放量,也可以節省很多糧食,減少焚燒林地又可減少20%的二氧化碳排放,甚至把農地還原成林地更可以省下不少二氧化碳,但劉紹臣認為吃素,就跟要大家不要用汽油一樣很困難,尤其是對歐美人。
基於以上因素,劉紹臣認為節能減碳之外,地球工程和核能是最實際解決立即威脅的辦法。他認為未來替代能源以及地球工程技術的發展有很多可能性,因為事情只要夠急迫就會有所突破,而政府的決心絕對是關鍵。人民則應先於政府而行,唯有讓民眾對政治人物施加壓力,讓國際協議逼迫企業行動,增加外在施壓因素才有可能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