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矚目的哥本哈根會議已於12/7日開幕,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和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日前邀請台灣氣候變遷研究專家,同時也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小組(IPCC)」成員的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向媒體記者簡報全球暖化和極端氣候變遷的關係。而為因應氣候危機,劉紹臣強調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已是非做不可。

  自從高爾「不願面對的真相」全球上映,以及IPCC於2007年提出震驚世人的報告後,全球暖化議題瞬間升溫。洛陽紙貴的情況,陸續反映在許多媒體報導上。但暖化數字和國際協議、減排機制,卻讓非氣候專家的一般大眾,看得「霧煞煞」。

全球急遽升溫 已是事實

  其實,我們應該先分辨所謂的事實、預測與推測的不同。劉紹臣說,「過去談到地球暖化時,會把事實和推測的結果混為一談」,他強調,一定要有觀測結果才能成為“事實”,而由模式產出的是“預測”,如果連模式都沒有的只能算是“推測”。而對於推測,須保持質疑。

  而目前全世界的暖化事實有哪些?劉紹臣指出,1905-2005年地球地面溫度增加0.74度,特別是2000年後溫度增加幅度相當大,以及海平面增加15公分,除此之外,其它觀測的到暖化現象並不明顯。

  雖然如此,劉紹臣還是認為暖化是存在的,因為過去900年溫度只增加0.1、0.2度,最近的100年就增加了0.74度,就證明了人類活動很可能就是溫度增加的主因。而過去一千年的事實觀測基礎從哪來,劉紹臣說,科學家是從樹的年輪、花粉,以及歷史記載等來推估,還有古老的岩石,因為岩石的傳熱速度很慢,在岩石上打洞下去,即可知從前的溫度。

  很多人因為取樣地點問題,質疑IPCC對於溫度上升說法的可靠性,劉紹臣表示,其實IPCC對此問題也做了很多討論,基本上,他們將有溫度觀測站的地方依人口數做了分類,也依此對觀測溫度做了調整,因此所得到的數字應該是正確的。

  至於台灣有哪些暖化事實?其一是溫度上升,其二為降雨型態改變。而劉紹臣特別強調的是台灣的熱島效應問題。

台灣應優先解決熱島效應

  台灣1961年到2005年增溫狀況跟全球平均增溫幅度差不多,其中蘭嶼最接近全球平均,應是與蘭嶼受汙染影響較低,而大城市的白天溫度增加狀況不明顯,其中夜間增溫幅度遠大於白天。劉紹臣說,現在一年當中晚上的最低溫超過25度的有100天,比起45年前多了三倍,他認為這是都市熱島效應造成,因白天空氣中的懸浮微粒遮擋了日光直射,又使得夜間熱能散不掉,造成相對濕度降低,大城市的霧消失等現象。所以解決空氣汙染問題,絕對有助於節能減碳。
「在我讀大學前,沒有聽過冷氣這個字眼」劉紹臣說,若扣除熱島效應,台灣基本上沒有真正的熱浪,若解決熱島效應,晚上氣溫會降,但是也有可能讓白天發生熱浪的機會增高。

小雨減少 農作物生長、蓄水都受影響

  另外一個值得受到關注的現象是降雨型態改變,劉紹臣指出,2000年到2005年,台灣有小雨減少,大雨增加的趨勢,且這個現象是全世界都有,包括中國大陸東部、新疆和美國。極端降雨會對人類生活會產生甚麼影響,除了大雨造成水災之外,小雨減少,不僅會加重旱災,且「小雨是保持土壤濕潤的重要機制」,沒了小雨,農作物會無法生長。劉紹臣說四川乾旱漢華北沙漠化很有可能都是小雨減少導致。

  而極端降雨和全球暖化有何關係?劉紹臣指出暖化和強降雨增多是有直接關聯的,國際上的研究也已證明極端氣候和暖化的關係。「全球溫度增加時,空氣中的含水量會增加。」劉紹臣解釋到,譬如拿一盆水,蓋上蓋子,增加水溫後測量蓋子上空氣中所含的水,可以跟溫度取出一定的關係,即平均增加一度,水蒸氣會增加7%,而大雨增加的理論就是建立在此基礎上。

  此外,在液態水轉換成氣態水的汽化過程中所釋放的熱能,更會使得對流加劇,因而產生強降雨。科學家將全球過去45年最熱的兩年和最冷的兩年兩相對照,發現前百分之十的強降雨增加一倍多,毛毛雨減少一倍。而台灣的在地研究也證明,過去45年的溫度變化差不多0.7度,可是每個小時降雨強度的前10%增加一倍(註一),「這是已經發生的事,不是預測」劉紹臣如此強調。

溫度每增加一度 強降雨增加140%

  全球溫度每增加一度,台灣前10%強降雨增加140%,毛毛雨減少70%。「台灣在五十年前每年有70天都在下毛毛雨,現在全島平均只剩35天」,至於中國大陸華南地區則顯得溫和的多,溫度每增加一度,強降雨增加60%,小雨也是明顯在減少。

  以上都是已發生的暖化事實,然而,目前的氣象預測的準確性有多少,劉紹臣認為由於建立氣象模式難度太高,因此目前看到的預測結果仍非常保守。劉紹臣說,氣候變化是非常區域性的,現在的氣候模式做的範圍太大,所以要以全球性的氣候模式去預測區域性的氣候變化,是非常困難的。然而,他認為即使IPCC的預測有準確性的問題,但是並不會影響溫度增加的事實。

  劉紹臣說,目前無論是從模式、理論或觀測的結果都顯示,極端天氣的變化不管是在全球或台灣都遠超過科學家當初所預測的程度。

  若溫度預測正確的話,下一世紀增加兩度到四度,強降雨會增加至少280%。雖然線性關係不一定準確,但「線性關係可大可小很難說」。我們現在已經增加0.7度,強降雨增加了100%,再增加2度強降雨會增加多少?「沒人知道,但答案會是非常可怕」。下一次強降雨增加一倍恐怕不是50年,可能是20年,「溫度增加的幅度確實在增快」。所以全球暖化「對台灣來說,要面對的問題已不只是簡單的節能減碳問題,我們要面對的幾乎是危機性的事實,因此必須提出調適辦法。」

(註一) 把每小時的降雨量分成十個等份的程度,前10%就是落在第一等份的最強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