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盧天祥、劉祥宇、林建利)來自台灣各角落而相聚花蓮,三位慈濟大學傳播系學生盧天福、劉祥宇及林建利,以花蓮聞名景點七星潭觀光開發事件獲得獎。從特殊管道獲取政府內部資訊,由政商關係、生態環境問題、民眾安全角度,抽絲剝繭釐清七星潭開發爭議,不僅是關切在地生活,為在地發聲,同時也將議題影響力,進一步拉至結構層面,能探討公共利益與商業開發之間的衝突。
事件從一份未公開的七星潭環境評估政府報告開始,1997年的環評報告指出,七星潭若要開發則必需經過環境評估與差異分析。在作品中指出,十年後,縣政府承諾做好守衛七星潭的責任,在今年以1997年環評報告「行政程序未完備」為由提案廢止此一審議公告。提案若通過,在「開發範圍低於五公頃以內不必進行環境評估」的條件下,以四點四五公頃用地申請開發的派帝娜七星潭濱海度村,則不受環評限制。
三位學生在環保聯盟花蓮分會的告知下,決定著手調查報導,由於常在地方社區行動,因而能夠透過特殊管道,取得未公開的環評報告。獲獎者盧天福指出,進行社區查訪時,當地居民對此事完全不知情,然而在與政府接觸的過程,政府指出已經以公文通知民眾,然而這份公文的時間卻是六年前;而七星潭用地管轄權轉移過程模糊不透明,政府單位則互踢皮球,盧天福說,這是「玩法於民」的問題。
走訪學者與當地居民,環境問題首先是,七星潭有「米崙斷層」通過,是地震的危險地帶,而根據地區居民經驗,大浪來襲時,甚至能夠在沿岸撿到魚(七星潭屬峭壁沿岸);而民眾更關心的問題是,七星潭的美景,理當是全民所有,現在卻變成「財團所有」,要消費才能欣賞。而七星潭原始的漁村風貌,也是學者認為應當保留的重要景觀。
學生們調查後,其他民間單位(如黑潮)一同發動,成立「七星潭搶救聯盟」,自十一月二十七日起,於花蓮市區連署三天,獲得迴響。這也引起主流傳媒注意,於11月27日將影像與內容交由華視播出,劉祥宇說,其後各家媒體報導越來越失焦,其中參與者姓名與單位錯置為輕;更有甚者,將搶救聯盟化約為「環保團體」,以主流傳媒一貫處理「環保團體—環境保護V.S.經濟發展—妨礙地方發展」的模式來報導議題,讓他們覺得已經失去了原意。
公民新聞獎的肯定,除了顯示在地公民深耕地區的熱忱與關切。對於公民新聞的想像,三位學生認為這是一種「自救」;對於未來是否繼續傳媒工作,盧天福說,覺得許多傳媒都在說謊,進入主流商營傳媒意願低。畢業後,三位學生依靠接影音處理工作作為收入,會繼續留在花蓮,追蹤目前所關心的各類環境議題,希望能為花蓮在地持續發聲、長期關注。
觀賞獲獎作品:http://www.peopo.org/cj2009/post/45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