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哪有什麼受創?」這不僅是記者在受研究團隊訪問時的自我疑問,也是多數人對記者的疑問。正當國外已經有相關的創傷研究中心時,「創傷新聞」在台灣卻還停留在推廣的階段。

  什麼是「創傷新聞」?政大廣電系副教授許瓊文解釋,創傷新聞大部分是以天災人禍為報導題材。除了災民,從事救災的人員和記者也因處於災難現場,而可能心靈受創。為了研究創傷新聞的製播過程與再現,避免對閱聽人、記者與受害者造成負面影響,許瓊文在2009年8月創設了「創傷新聞網」(TRAUMA NEWS WATCH)。除了探討災難新聞的處理,也希望幫助創傷事件中的相關人員走出陰霾。
缺乏在職訓練 記者知道自己受創嗎?

  採訪過1998年發生的大園空難的一位記者,惡夢連綿。長年採訪社會新聞的記者可能持續心情低落,或產生以前不曾有的暴力舉動,「這已經是受創了」,曾任電視台記者的許瓊文發現,有些人可以透過一些儀式性的作法,以及找人傾訴排解痛苦。因此她建議受創者不要把創傷留在心裡,而要適度抒發。

  「挺進八八風災記者自身的乾糧和衣物準備不夠,採訪後為災民哭泣不止」,這些是許瓊文在隨行採訪中發現的現象。立即穩定情緒,然後進行採訪是記者的工作,但她也強調,每個記者擅長處理的新聞不同,創傷新聞不必然是每個記者的專長。「承認自己也會脆弱並不是有錯的」,如果有適度的傾訴或有資深前輩提醒會比較好。

  許瓊文提到,澳洲ABC電視台就有較完善的新聞室訓練,不但提供記者有關創傷新聞的資訊,也教育記者如何面對創傷新聞;美國還設有創傷新聞獎項。而大部份台灣記者對創傷新聞的概念不熟悉,也不確定自己是否有受創經驗,或是受到影響。因此,台灣媒體應加強記者的在職訓練,教導他們在處理創傷新聞時,除了要避免造成受災者的二度傷害,還要懂得調適創傷經驗。

  《悲劇與記者》是目前許瓊文的創傷新聞研究團隊翻譯的第一份創傷自學手冊,教導記者如何採訪創傷新聞中的受害者、描寫受害者、以及學習保護自我等。這是哥倫比亞大學達德中心(The Dart Center for Journalism and Trauma),邀請心理學家、學者和記者討論後,共同制訂出來的。許瓊文指出,創傷新聞的研究中,國外線上記者提供的資料很有幫助,可以進一步了解創傷新聞的心理學問題。

拒絕媒體二次傷害 受害者得學習自保

  除了記者以外,創傷新聞中的受害者自我保護,是許瓊文結合研究所創立的創傷新聞網著重心力的另一個面向。

  電影《不能沒有你》取材自六年前台灣一起真實的社會事件。現實生活中的父女兩人近來失和,引起社會局介入。而媒體以聳動的方式報導,導演戴立忍對於受害人再次受創,感到「痛心、憤怒、慚愧」。當記者採訪時,新聞事件的當事人該怎麼拒絕受訪,如何說不?

  「不要等到不當報導發生在自己身上、傷害已經造成,那時才抗議就為時已晚」,「如果碰到事情你都只能自認倒楣,那事情就會一再發生」,只要覺得報導不當,「就打電話、寫信罵媒體」。許瓊文以自己家人生活受媒體不當報導而遭到二度傷害為例,說明媒體為了搶獨家新聞,可能以侵入式報導,或不當公開受害者資訊等方式,騷擾受害者家屬。她建議民眾應該學會保護自己、從平時做起,看到不正當的新聞報導,就立即向媒體單位投訴。讓記者知到的自己報導中所犯的錯誤。

  「每個人做一點點,讓新聞導向一個有他律的規範裡面」,許瓊文舉例,類似清大洪曉慧事件,「衛星公會新聞自律委員會」協調不要在她出獄後還繼續受媒體監控,「儘管晚了一點,但就是他律的重要性」。

  許瓊文認為,「只要他(記者)下次在報導同樣的事情上能想起這個經驗,那怕只是想起來也算是有進步,有一點點進步都是進步」。

推廣創傷素養 協助受害者走出陰影

  創傷新聞的相關工作相當多,除了媒體和民眾之外。目前還到警察機關演講的許瓊文,提醒警察在提供訊息給媒體之餘,需要顧及受害者的隱私和心理受創因素。如果建立一個標準作業流程(SOP)來照顧受害者,讓警察透漏訊息給記者前能被提醒,就能避免造成受害者二度受創。

  另外,災難發生後,教導那些率先趕達現場的救難人員、宗教團體或義工,如何安撫受難者以及告訴他們,如何直接或間接面對媒體,也是可以推廣的方向。許瓊文指出,台中娃娃車事件(編按:2005年台中縣發生幼童悶死在娃娃車上的不幸事件)中一位失去小孩的母親,就透過書寫聲明稿、委託親人向媒體發言。「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們可以做這件事情」,所以,許瓊文認為,接下來的創傷新聞網就是在提供記者資訊之外,也希望能推廣到社工師、義工等身上。

  另外,也該讓民眾了解自己有拒絕向媒體發言的權力,以及使用媒體表達自己需求的能力。許瓊文補充日本經驗,早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之後,日本政府就教導民眾如何面對媒體,甚至透過媒體表達災後的需求。

  「了解創傷的情況,也是更了解自己」,這就是「創傷素養」(trauma literacy),也是媒體識讀,許瓊文表示,未來創傷新聞網還會陸續介紹什麼是「創傷壓力症候群」、「急性壓力症候群」,並了解人在面對大急難時會有什麼精神反應等。陸續將在網上放置更多手冊,讓其他人也能透過這些準則幫助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