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志工的貢獻不只在災難後的第一時間提供急難救助而已,他們的行腳已深入世界各角落,1998年後大愛電視台成立,志工們開始以揚善作為出發點,將感動人心的故事與行動藉由現代通訊科技傳回台灣,透過大愛新聞平台播出,讓台灣人看到充滿希望、愛與關懷的新聞報導。

  隸屬於慈濟人文志業下的大愛電視台,新聞來源除了針對國內議題採訪撰稿的編制內記者以及外電編譯之外,還有部份新聞是由海內外的慈濟志工提供。

人文真善美志工 專業培訓終身學習

  這群志工,稱為「人文真善美志工」,其成員組成大部份都是上了年紀的退休人士,他們跟著大愛電視新聞部的專業人員,從零開始,一步步的學習攝影器材的操作技術,培養觀察事件的新聞觀點,將慈濟人持善的生活故事拍攝下來,或是將慈濟人在第一時間挺入災難現場的畫面記錄下來,傳回慈濟新聞總部,透過專業人員的後製,在大愛電視新聞以及網路新聞平台播出。

  大愛電視新聞部副理陳竹琪說,慈濟在花蓮本會有一個文化事業發展處,負責全台的志工新聞製作技巧培訓工作,除了每月的專業課程之外,每年年底還舉辦作品競賽,讓志工們從提企劃書、製作新聞腳本到成品產出來學習完整的新聞製作流程。

  這些志工新聞的產出都是非常自發性的,陳竹琪說志工們對於新聞製作技巧都是精益求精,不斷的追求高品質表現,其中有些學員甚至已要求新聞台的專業攝影師教他們打燈的技巧,而這些提供新聞的志工當中甚至有超過七十幾的高齡人士。

摒除煽情新聞 關懷善良人性報導

  大愛電視新聞部國際組組長任家珍說,志工新聞主要是能補足記者報導不足之處,並透過關懷來強化與延伸議題的正面報導與效應,譬如同樣一則報導板橋大樓龜裂的新聞,主流媒體關注的是附近住戶的指責與相互謾罵,而志工們則是透過影音新聞報導,持續的關懷住戶權益,希望能藉此平息爭議。

  大愛對志工新聞的要求與守門原則為何?陳竹琪說,志工提供的新聞,都是報導生活中愛與善的故事,因此沒有甚麼守門問題。大愛除了不以政治觀點來報導議題,不碰政治新聞與不強調社會新聞之外,只要能夠發揮良善人性的就符合大愛新聞的取材標準。因此慈濟志工所提供的急難救助、慈濟活動與人物報導等並不會觸犯大愛的新聞報導原則。

志工新聞影響深遠 導正觀念用愛出發

  大愛電視的理念確實是會發揮影響力的。任家珍說,大愛電視曾經播出一則新聞,是報導一名馬來西亞五歲小孩,在看了大愛劇場一場器官捐贈的情節,告訴他媽媽他以後也要器官捐贈,而在數月後小孩意外往生,其家人就完成他的心願,這個故事透過志工報導播送,引發了善的效應,對於傳統器官捐贈的觀念產生了正面的影響。

  網路與通訊科技的發展與普級助長了公民新聞的崛起,公民新聞對於各家主流媒體來說,能夠強化資訊面向並補足記者在同一事件中難以觀照到的部分,但是陳竹琪認為公民新聞有代表性不足和品質問題,未來可能會成為泡沫。主流新聞媒體必須對新聞內容和社會大眾負責,因此新聞專業人員在決定刊登之前,必須能夠辨識任何一則公民新聞當中所蘊含的利益關係,而大愛電視台基於慈濟志工們對新聞價值的理念與信念,在新聞報導上並沒有需要被守門的問題。

  大愛電視新聞部經理葉樹姍也認為,現在主流媒體所謂的公民新聞,只是電視台假借公民的名義去製作另外一種衝突性與反社會的內容,她質疑這樣的內容能代表多少真正的民意?而未來公民新聞的發展,最終仍會回歸到對新聞品質的要求上,而這也是新聞專業人員該努力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