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炎|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第一個推動公用頻道的地區

台北市是第一個推動公用頻道的地區,並且是第一個(2001年)以委員會的模式,由地方公正人士籌組委員會進行公用頻道推動與管理。委員會成員,包括由臺北市政府新聞處與有線電視系統業者推派5名代表,此外邀請國內8位傳播、法律、及財會專家學者共同組成。2006年該委員會法人化,正式成立「社團法人台北市有線電視公用頻道協會」,現任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世新大學終生學習學院院長-吳永乾教授指出,協會的主要運作是透過委員每月定期的會議舉行,管理的公共頻道近用及推廣的事務。

在公用頻道委員會及現在的公用頻道協會的管理推動下,台北市公用頻道的使用有明顯的增長。吳永乾教授指出:「開始只有幾千分鐘,從(民國)95年,托播之首播分鐘數,達到將近15000分鐘,到了去年(民國98年)已經成長到約58600分鐘,大約成長了三倍以上。」

除了托播使用率增加外,在節目內容在也日漸多元。吳永乾教授指出,過往台北市公用頻道多由政府、非營利組織團體所製作、托播的公共議題節目為主,其中多是語文教學及宗教團體推動公益活動等內容為主,而近年來學生作品逐漸成為主要的托播來源之一,此現象也說明了公用頻道節目採用日漸成長在內容也更加多元化。因此,如何配合學校教育,開發市民對於公用頻道使用,無疑的是一個值得重視的面向。

公用頻道使用率的成長,主要關係到市民對於公用頻道的認知和採用意願。這方面有賴持續的教育推廣。吳永乾教授指出,這幾年來,公用頻道協會每年在各社區辦理三對三籃球賽,強化市民對於第三頻道的意象。另外,今年辦歌唱比賽,去年辦表演比賽,並錄製下來透過第三頻道播放,「希望讓廣大市民能夠加強媒體近用的觀念並且鼓勵民眾多利用公用頻道的節目,同時增加頻道的普及性,能有興趣打開電視能夠轉到頻道收視。」

台北市公用頻道所建立的推廣和管理模式,事實上值得其他縣市仿效之處,最重要在於,能夠藉由一個具公正、專業人士所組成的團體負起管理和督導之責。「我覺得組織上強化,是可以適度跟系統台本身的經營做個區隔,對於公共頻道的推動是有用的,在美國一些地方公共頻道(管理上),他們也是個文化團體組織在推動,比直接由系統台去做更好。系統台提供頻道提供資源,但是不是由他來直接經營就可以討論,也許台北市在這方面可以給一點借鏡。」

另外,吳永乾教授也指出,「如果是屬於多系統的縣市,可以像台北市這樣,其實是應該整合,沒有必要每一個系統都要設一個頻道。這會造成資源浪費,頻道提供出來之後沒有充分利用,沒有那麼多自製節目可以放。」

經費人力不足有待克服

由此可以看出,台北市公用頻道協會透過專家學者的管理和策劃,確實有計畫的逐步讓公用頻道能夠日漸普及,然而在有限的經費和人力的現況上,也使得協會在公用頻道推廣與使用的事務上,面臨一些困難。

吳永乾教授指出,「公用頻道與公共電視最大的不同是,公共電視是專業製作,要求精緻、品質」,然而縱使民眾有意願自行製作節目提供節目內容,然而沒有基礎的拍攝能力,一旦跨不過這個技術門檻,便構成參與上的障礙。「一般民眾如何用最簡易的方式製作節目,這才是個學問,他想要用但是他不會製作,或者他沒有設備,就白搭了。」

在公用頻道的教育推廣上,不僅有賴於更多的技術教育人員的投入;而根本上,則是關係到協會經費的不足。「我們台北市算是不錯,我們用收長年會費的方式,一個經營區一年收十萬,三個系統台共有九個經營區,一年總共可以收到九十萬。可是一年也就是這筆費用,只有辦活動時,請系統台再捐一些。市政府目前為主沒有直接補助,但是有編預算主動辦理活動協助行銷、推廣。」

目前台北市公用頻道推廣協會,在公用頻道管理、使用和推廣上,都扮演重要的角色,可惜的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仍然有許多基本的條件有待加強,包括:

1.缺乏固定辦公運作的場所
2.缺乏基本的影視設備
3.缺乏有些技術、專業全職人員來推動

人力上,目前該協會除了幾位無給職的理監事外,僅有一位工讀性質的秘書。針對此情況,吳永乾理事長不諱言:「經費不是很充裕的情況下,會影響它(公用頻道推廣)的發展,連個固定的接觸和教育的場所都沒有。若有固定辦公場所、人力和設備,則「一般市民要申請使用就可以來,如果我們可以有專業的人也能就近監督民眾設備的使用,這些都是要經費。」

從理想到現實:由社區媒體朝向「區域性」地方概念發展

儘管早期討論有線電視發展,大多認為,有線電視系統作為一個媒體,相對於廣播電視,具有濃厚的地方性。因此有線電視系統的建制,正好可以與社區性的地方民主概念達成有效的結合,讓地方為基礎的各社區民眾,能夠透過各電視台的公用頻道,來發展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與意見表達權利,進而實現地方自治與民主素養(劉幼琍,1994;教育部媒體素養白皮書,2001:),於似乎公用頻道的設立,理想上應該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地方性的準公共領域。只是所謂地方性的概念,往往又以既有的縣市行政轄區為範圍,而缺少以實質的文化、互動地域的思考。經過十餘年運作,現實上可見,受限於縣市行政區的地方範圍,使得公用頻道的推廣與使用,不僅在管理面上,面臨經費不足的問題,同時也使得公益頻道運用的品質和數量上都不儘理想。

要克服經費和公用頻道使用雙重不足的問題,吳永乾理事長就此提供一個思考的方向:「應該可以用區域性的,不應該用縣市。這樣反而,集中力量,第二個反而區隔會比較明顯,比如說北、中、南、花東四個區經營,聯合經營一個公用頻道,內容也充實,人力物力集中。」

透過「擴張地方」的概念,應是能夠有效建立經費擴充和資源整合的方向。以鄰近區域,作為串連現階段各地方公用頻道財源、人力、設備、使用等不足的問題,應是值得討論的作為。假若政府有心讓公用頻道的精神和現實經營能夠有效續存,下一步應該由主管機關來啟動。

(作者為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博士生)

參考資料:

劉幼琍(1994)。《有線電視經營管理與頻道規劃策略》。台北:中正書局。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
臺北市有線電視公用頻道使用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