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由於特殊的廣電媒體發展脈絡(注一),黨政軍投資媒體成為民主社會的一大禁忌。3月22日NCC主委彭芸公佈黨政軍間接投資媒體上限10%的規定,再次引發業者爭議。隨著時代變遷,台灣傳媒經歷了黨國傳媒,黨政軍退出傳媒,而今又回到爭論黨政軍入股傳媒的另一階段,在這種氛圍下,要觀察英國一份全國性大報《獨立報》(Independent)最近宣佈控制權易手,由一名特務出身的俄羅斯富豪接手經營,似是另有一番滋味。
當然,不同社會自有不同傳媒。英國的電視廣播,既有公營,亦有私營,其公營者並非來自黨政軍力量,而屬由超然於黨政軍的獨立委員會支配公帑,興辦電視廣播,如BBC;私營則百花齊放,民企、外資、跨國集團,或各種混合方式俱有,報章方面尤其如此。由原藉澳洲的報業大王梅鐸所控制的跨國性新聞集團,在英國既經營天空電視(SKY TV),也擁有近四成的英國全國性大報的控制權。而最近一年來,俄羅斯大亨嶄露頭角,進軍英國報業,就非常觸目。
《獨立報》新主 前特務身份引人注目
新近入主《獨立報》現年50歲的亞歷山大•列別傑夫(Alexander Lebedev),此君大有來頭,80年代年青時曾是前蘇聯特務組織(KGB) 派駐倫敦的特務,在蘇聯倒台後,他搖身一變,經營金融、財務、保險公司及俄羅斯航空公司Aeroflot致富。列別傑夫對傳媒早有興趣,在俄羅斯創辦了新聞週刊《通信》(Korrespondent),亦與前蘇聯領袖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過從甚密,共同擁有在莫斯科出版的一份自由派報紙《新報》(Novaya Gazeta),該報一向以言論獨立和反建制見稱。
去年3月,列別傑夫首先以一英鎊收購了虧損嚴重的《倫敦晚報》(London Evening Standard) ,擁有該報75%股權。他接手後將《倫敦晚報》改為免費派發,一年下來《倫敦晚報》的銷量已由25萬份激增至60萬份。
列別傑夫在今次收購《獨立報》後表示,辦報不是為了發財,而是一種責任。
《獨立報》創刊於1986年,目前是英國發行量最小的一份全國性報刊,但近年連年虧蝕。列別傑夫今次的收購價亦是一英鎊,他將承擔該報債務,原先擁有獨立報的公司Independent News and Media(INM)在未來10個月將會支付他9百多萬鎊。
據《倫敦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報導,假若《獨立報》即時倒閉,欠債將達2800萬鎊至4000萬鎊之間。該報去年已虧蝕達1250萬鎊。
列別傑夫惹人特別注意的原因,始終是他的前特務背景,而英國傳媒每次提及他時都總不忘強調他以前是前蘇聯特務組織的成員。
英國人一向自誇言論自由,亦不對外資進入傳媒設定嚴格限制,不過,英俄關係雖早已擺脫冷戰時代陰影,但一直熱烈不起來,而且在一些重大國際問題上,以及先後幾宗間諜案的爭端上,不時發生齟齬,對於近年先後多名俄羅斯富豪新貴涉足英國各類投資領域,不論政府及民間不免流露酸溜溜姿態。
收購《獨立報》降低失業率 三大黨領袖歡迎
話說回來,由於大選將至,在英國現時失業率接近8%,處於14年來最高水平的情勢下,英國朝野三大黨對列別傑夫挽救《獨立報》免於倒閉的消息,都公開表示歡迎。
首相布朗(Gordon Brown)說,這將帶來穩定,“確保這些偉大報紙前途穩定”。
保守黨領袖大衛•卡梅隆(David Cameron)表示:「報紙對英國民主一向有著重大貢獻,《獨立報》前途得以確保,幸賴列別傑夫家族鼎力襄助。」
自民黨領袖尼克•克萊格(Nick Clegg)則盛讚《獨立報》一向致力提供獨立而鍥而不捨的新聞報導,期許該報今後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其實,近年在英國揚名的俄羅斯富豪新貴,為數不少,最負盛名的是切爾西(Chelsea) 足球會班主羅曼•阿布拉莫維奇(Roman Abramovich),身家估計多達117億英鎊。據富比士雜誌(Forbes)報導,俄國第一富豪為身家168億英鎊的奧萊格•德里帕斯卡(Oleg Deripaska),他早前已買下英國貨車生產商LDV,而去年他跟英國商務大臣曼德爾森爵士(Lord Mandelson) 及影子內閣財相喬治•奧斯伯恩(George Osborne) 的交往,也曾被英國傳媒大肆追蹤報導。
(作者曾在香港從事電視新聞工作多年,現旅居倫敦)
延伸閱讀:
IN&M pays Alexander Lebedev ?9.25m to buy Independent
Party leaders welcome Lebedev Independent deal
(注一)
林麗雲(2006)《威權主義下台灣電視資本的形成》指出:
在台灣威權體制中,統治者把電視當作宣傳的工具,便宜行事,由官方結合特定私人資本,藉由分配資源(包括電視股份)與特定人士與團體(如黨政官僚與私人企業等)發展出保護主與侍從的關係。
論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