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台灣國際兒童影展於4月1日正式展開,開幕片《Bye-Bye莫拉克》共邀集黃嘉俊、溫知儀、林育賢、林文龍、張淑滿五位導演拍攝追蹤八八風災重創下,那些家園流離、親友喪生的孩子們如何面對悲傷的襲擊。公視董事長鄭同僚希望這系列作品能讓孩子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省思保護地球之道。

去年,莫拉克颱風來襲,當議題環繞在政府救災責任、未來遷村重建計畫時,策展人王瓊文看見新聞畫面中的小孩,當下意識到的是,有沒有人去關心他們的處境?因此立即發動《Bye-Bye莫拉克》主題開幕片拍攝計畫,同時也引進《惡水下的孩子》、《沙瓦怕大水》這兩部國外紀錄片,分別刻劃卡崔娜颶風和南洋海嘯對當地造成重創後,孩子內心漫長的療癒之路。

《Bye-Bye莫拉克》系列紀錄片邀請的五位導演皆長期參與「小導演大夢想工作坊」的策劃,擔任工作坊監製,比較瞭解孩子,也比較知悉如何引導他們。王瓊文一開始便意識到拍這種災害的片子很容易流於悲傷的基調,因而事先特別針對各個導演不同的屬性做了初步分工,使得全片增生一股樂觀積極的調子,鼓舞孩子如何與傷痛共處,從中得到開闊的領會。

《想念的方式》和《流浪小森林》這兩部短片透過影像去鋪陳受災戶孩童的敏感心靈,捕捉其真誠、勇敢、不欲人知的一面。作品風格向來較幽默的林育賢拍攝了《一條流到我家的河》,記錄台南縣瑞峰國小27個孩子尋找水源的過程及其體會,更延伸談及孩子跟大自然的關係。

《大雨過後的美勞課》特別邀請動畫導演張淑滿加入創作團隊,與導演林文龍協同合作,攜領茂林鄉萬山部落的孩子,透過勞作釋放隱匿的創傷。他們總共去了八次,上了八堂美勞課,運用不同媒材讓這些孩子在創作過程中慢慢回溯。王瓊文曾親自走訪該地,「我們剛開始到這個部落的時候,那些小孩子都說:『颱風?沒印象、沒感覺……』我們還一直在猶豫要不要繼續拍他們。」

可是就在工作團隊一次又一次用動畫課程引導之後,情形逐漸改觀,孩子的記憶從潛意識裡復甦了。譬如有一回,在討論光影戲如何表現時,一個小孩突然說要做一架直昇機,詢問下,才知原來風災當天這名孩子就是坐直昇機逃走的,但他過去卻從未提及。「如果不是透過這些工具慢慢的引導,他們其實說不上來,可能是忘記了或是認為那不重要,可是在一次次用動畫的方式讓他們展現時,他們越說越多,甚至於把自己的家庭故事都說出來。」

莫拉克風災不僅帶來狂暴的風雨,也將「記憶」、「陰影」、「悲傷」這些字詞提早灌輸至孩子的學習字典裡。影片中,孩子純真的面龐流洩出的除了災難過後的傷懷,也別有一股早熟的堅毅,感染著所有觀影的人。

Bye-Bye莫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