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兩岸經濟貿易協定(ECFA)雙英辯民調處理上,自由時報民調可信度及應提供原始資料檔以昭公信一事已有諸多討論,但究竟是問卷題目的設計將問題導入某一種答案,或本身的機構效應所產生的民調數據落差,目前仍未定論。但身為社會公民的我們,對這事件應有何態度與想法?有不少教師朋友可能在認知上認為民調與我何干?身為一般民眾的我們,有必要關切與理解嗎?

供需之間—新聞與民意調查

  民調全名為「民意調查」,『民意調查係指運用社會科學研究法,了解民眾對政府施政意見之調查』(行政院研考會,2000)。調查主題指:在特定政策形成前、執行後、民眾對各機關施政品質滿意度、機關內部人員滿意度、及與施政有關之調查…。簡言之,民意調查目的就是民眾意見的反應,但這與媒體又有什麼關聯呢?

  媒體需要新聞話題、需要新素材,民意調查因為其意見反應有一定的科學代表性,所以非常容易成為媒體採用的素材,因此,『只要稍加不慎,民意調查的數據很容易成為披著科學外衣、精心布局下的「新聞誤導」結果』(胡幼偉,2010),身為現代公民的我們,確實需要了解其調查內容與流程是否真的符合科學精神。根據政府的調查規範,民意調查發佈內容應涵蓋:主辦機關、調查機構,調查時間、調查對象、調查方式、調查方法、抽樣方法、樣本數、抽樣誤差及信賴區間、調查發現與問卷等。透過這樣多與詳實的項目,這些訊息的掌握才能讓我們對發佈的數據有信賴的依據。

  因此民意調查的進行是一項嚴謹性之科學意見收集過程,參與調查執行者要能堅持其工作品質要求與審慎評析調查結果。而身為一般民眾的我們也要對於這樣的數字發表要有所認知,民意調查數據結果發佈看似專業,但過程中只要有任何步驟不秉持專業處理,就很可能產生結果的偏差。因此,我們有必要更進一步認識媒體中的各種數字的來源或方式,而不是全盤接收其結果。

我們可以怎麼做

  針對媒體報導中出現了民調『某種結果』時,我們可以作出以下的檢視,也應該要求媒體作出基本的把關:

  1.思索調查機構調查目的及用意:這個調查只是單純想要了解現況,還是有其它目的。

  2.他們的調查問題如何設計?客觀的問題設計才可能問出真實的結果,特定的問題設計容易導引偏差的結果。

  3.檢視他們整體調查過程與條件的嚴謹度,包括:調查時間、對象、方式、採樣的作法、樣本總數、誤差與完整問卷等,同時也應進一步確認資料處理及分析方法。

我們應有的認知

  當下媒體對個人與社會具相當影響性,媒體對下一代教育來說,更等同於陽光、空氣、水,深刻影響孩子們的價值觀和態度。忙碌與資訊的氾濫讓我們很容易對媒體產生無意識的依賴與採信;在接受媒體訊息時往往忽略其內容的真實性與公正性,如前所言,媒體中所發佈的數字訊息或意見反應(民調結果及收視率數字等)是否絕對客觀公正,不加思索或盲目相信,事實上有心人只要經過一些程序與內容的操弄,就可以產生對其相對有利的數據與結果,這樣的新聞案例在媒體報導內容上幾乎天天可見。

  此外,我們也可能誤以為談話性節目採用CALL-IN手法是代表全民意見的一種做法,但這種看似電話調查的方式,其實並不具備民意調查的科學方法與流程,充其量只是提高了觀眾對節目的參與度,甚至形成所謂的「民器可用」的氛圍。

自由民調事件的積極意義

  透過本次事件,給我們最大的學習是:民調數據並非完全可靠,也提醒我們推廣媒體教育的終極目標與意義—要讓所有收視、收聽媒體的我們成為一個具有獨立思考的閱聽人,同時也要透過各種管道或方式要求媒體的公正性與自我要求。

  身為現代公民應具備哪些媒體素養能力呢?1.對媒體本質、屬性與功能的認知、認識。2.對媒體本身及其所有權的結構性的瞭解。3.對媒體所承载訊息背後目的性的省思。簡言之:我們最該思考的是:媒體真的只是單純的為服務民眾、滿足民眾知的權力?還是為了鞏固其背後所代表的單位或團體機制?甚或為追求其商業利益?

  這次事件突顯我們過去對媒體資訊的輕忽,也對媒體報導的客觀性與正確性不予關切,這些都是現代公民對『媒體』本質認識不足,影響我們應對的態度。對媒體資訊的瞭解、思考、判斷、價值取向、行動…,這就是『媒體素養』的意涵,也期許今後我們對『媒體素養』有進一步的瞭解與精進。

延伸閱讀:

行政院所屬各機關民意調查作業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