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及壹傳媒集團日前在網路上推出「動新聞」,內容以動畫方式模擬新聞事件現場,但部份內容被批評太過露骨、煽情且兒童不宜,引起社會爭論,後續也使台北市政府對壹傳媒開罰,而壹傳媒電視職照申請亦受影響。動新聞是否是新聞?其內容對新聞專業及社會造成的影響為何,也成為傳播新聞學界和業界關注的議題。

  由政大數位文化行動研究室、社團法人中華白絲帶關懷協會主辦的「2010數位創世紀:e世代與資訊科技學術實務國際研討會」,第二天的綜合座談以動新聞看新聞報導為主題,由主持人政大廣電系黃葳葳教授和與談人台大電機系蔡志宏教授、中央社陳申青社長、《自由時報》吳俊彥副總編輯和前壹傳媒動畫公司詹家琛執行長展開討論。

  座談開始蔡志宏教授便指出,從科技的角度看,動新聞運用手機等終端設備以及網路做為服務平台,而近年來從Apple的iPhone到微軟、Google紛紛投入所謂三螢一雲(電腦、手機、電視和雲端技術)的科技概念,媒體從過去傳統大眾媒體走向小眾化、個人化,現在則是社群化,也因此社群和電子閱讀是媒體新聞未來走向。但他也提到動新聞出現後,電信和平台業者的角色定位不明確,而跨境服務、相關單位如何管理及管理的法源依據也是未來問題所在。

詹家琛:動畫只是輔助 真實新聞仍得靠現場照片

  詹家琛曾擔任壹傳媒動畫公司執行長,他指出最早老闆黎智英認為新聞即使再快,也只能在事發後盡速趕到現場,輔以畫面、照片或其他資料、文字、示意圖做報導,因此產生了想要重現事發當下及事前過程的想法。在此動機下,他做為當時香港台灣壹傳媒網路的主管,想到以動畫呈現的方式,但由於動畫製作需要時間,但強調即時的新聞要的是迅速製作出動畫,因此有技術困難,但壹傳媒投入大量成本、人才,人才部份也多為台灣的技術人員,並成立了壹傳媒互動、網路播放、動畫等六家公司(台灣香港),最後突破技術限制。

  在事發或新聞報導後一到兩小時內做出六十到九十秒的高品質動畫,也引起了CNN等國際媒體的注意,因為目前國際尚無媒體可以做到這樣的技術,因此這對壹傳媒、壹動畫的員工來說是一個驕傲。詹家琛認為動新聞事件模糊了這部份焦點,關注在羶色腥的不良影響上,他雖同意動新聞不是新聞,但是新聞報導的輔助工具,希望透過最新的科技和高品質的媒體內容來呈現新聞。但動畫仍比不上真實的現場畫面、照片,且動畫必須告訴閱聽眾這是模擬動畫並有正確的資料來源,故事方向可以多元風趣,盡量避免羶色的內容,這部份想法則和壹傳媒理念不合。

蘋果效應 自由、中央社調整營運策略

  當初為了因應《蘋果日報》來台,《自由時報》也做出了許多組織和新聞內容的改革,《自由時報》吳俊彥副總編輯表示《蘋果日報》來台前台灣媒體都是以台北看天下,因此他們開始強調地方地區的新聞,並設立影劇狗仔隊,但原則是只負責影劇新聞,有些策略成功也有些失敗,因為《自由時報》總是太在意《蘋果日報》,想學但又不敢全學,只能學一半,不像《聯合報》可以保持自己的原則和特色,這是《自由時報》較不成功的地方,而在動新聞前,《自由時報》也已申請好電視職照,想進軍電子媒體,但相關細節還在規劃中。

  而做為八十六歲的老媒體中央社,陳申青社長談到過往大家都不知道中央社,中央社賣新聞、消息給其他媒體就像隱形人,因此近年也開始做網路電視,取得重要畫面提供給大眾並讓大眾知曉,例如國道走山,中央社拍到賓士車牌被挖出的照片,一分鐘就在Yahoo有一萬五千人的點閱率。他也指出網路在使用率、廣告量上都急速成長,是未來趨勢,《蘋果日報》來台時就表示台灣媒體不夠活潑,報紙電視覆蓋率不高,只有網路可以一飛衝天,是以其策略也是一步一步從報紙再到網路、電視,也因此改變是現在媒體都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