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公共電視,在取得華視公股並代製客家電視台、原住民電視台與僑委會的宏觀電視之後,儼然形成了公共廣播電視集團,但是事實上公共電視並沒有落實集團化經營,更無法形成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優質公廣集團,反而因為理念與人事等諸多問題吵嚷不休,造成社會各界對公視的失望和不耐。近來公視董事會的訴訟纏鬥,打擊支持公視之人心甚鉅,不可不說是公共電視創立以來最大的恥辱。
缺乏總體思考的公視定位
跳開瑣碎的法律紛爭,看公廣集團的結構性問題,我認為必須從重新設定台灣公共廣播電視的總體目標著手,才能夠推動根本的改革,為台灣的公共廣播電視找到出路。現在的公廣集團,看起來是一個完全失去方向和視野的機構,而這和公視過去的背景有關。
過去台灣公共電視,基本上是兩種文化菁英在主導:早期的保守派文化菁英認為設立公視的目的是保存固有文化及推廣高級文化,後期的激進派文化菁英則主張公視的意義在於保障多元文化、維護弱勢團體的媒體近用權,以及推動社會改革。雖然看法互異,這兩種文化菁英卻有兩種共通問題,一是內向觀點(inward
looking),把公共廣播電視的目標只放在台灣內部;二是局部思考(partial
thinking),把公共定義為與國家和市場截然對立的領域,無法從共同體的總體觀照去思考公視的定位。
把台灣公共廣播電視的服務和影響對象,只放在台灣內部,結果必然是公共電視由於規模太小而遭致與商業電視台類似--甚至更糟的「投資不足-品質下降-競爭力削弱」的惡性循環。公廣集團勢必不可能在現有的規模之下經營,一定要擴大節目製作投資且在新媒體科技的基礎建設上取得主導地位,否則往後只會由於影響力削弱、社會支持降低,而從財政吃緊的政府得到更少的捐助,走入快速式微之途。
設定方向 將公視定位華文公共媒體
台灣的公共廣電之理想,會不會有如曇花一現,在台灣歷史上只留下短暫的煙火?要跳脫此一命運,必須用外向的觀點,以及共同體整體思維,將公廣集團的目標設定為投射台灣的文化國力到整個亞洲地區,重新自我定位為服務整個亞洲區域的華文大公共媒體。當然這對現在的公視集團會是很大的改變,必須要在國家政策層次確立此一目標,且在社會文化菁英及公視經營階層都建立一定程度的共識,才有推動的可行性。
將台灣公廣集團打造為亞洲華文大公共媒體,有以下幾重戰略意義。一、創造東亞BBC:以國家總體戰略的層次,以亞洲區域以及華人社會做為目標市場,建立大型公共媒體集團。二、展現軟性國力:台灣藉由言論自由與文化多元,維持國家的認同,並在區域內擁有意見影響力。三、政府旗艦計畫:此為一宏觀、長程、高層次、大規模的公共建設。四、帶動文化產業:大媒體集團做為產業及文化的航空母艦,帶動電信、傳播科技、文化產業、內容產業。五、台灣服務亞洲:以服務來參與,讓台灣在日漸成形的亞洲整合過程裡,不僅不被排除忽略,更能找到受注目的角色。六、華人文化社群:做為華人世界裡唯一有言論自由的社會,以及文化優勢,重新定位台灣的華人社會特質,建立影響中國的支點。七、提昇媒體品質:以公共媒體的理想,取代政府介入管制,匯聚文化新聞菁英,提供優質媒體內容,形成良性競爭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