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導向考量下,大眾傳播媒體對於議題的報導,有時不免趨向保守。而相對於大眾媒體的包袱,另類媒體則較能挖掘出深層的社會問題。但因另類媒體核心理念是「替弱勢發聲」,關心的議題較「小眾」,也就得面對生存的壓力。在五月二十八日紀念成露茜教授國際學術研討會中,邀請馬來西亞、香港與台灣本地另類傳媒參與及研究者,對在地另類傳媒的流變與現今發展關鍵,以及如何運作與維持,分享體驗。

台、港、馬三地另類媒體發展現況

  馬來西亞官方對於傳媒以各種法令高度箝制,而網路媒體《當今大馬》(Malaysiakini)掌握執政黨(巫統)分裂契機,趁勢崛起。十年來致力開拓獨立新聞與言論空間,對抗來自官方的掌控。作為馬來西亞第一大在地新聞網站,編輯李永傑表示,其每日流量達二十萬人次。顯示出《當今大馬》在馬來西亞國內外,瞭解馬來西亞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的重要管道。不過,當今大馬面臨的挑戰,則與其政治民主意識既相生且相剋,無論民主的前進或倒退,李永傑指出,就前者而言,將會帶來更嚴厲的箝制;後者而言,民主化後的政治熱潮一退,將可能使讀者群大量流失。

  在營運方面,《當今大馬》認知到產權對傳媒獨立性之影響。李永傑表示,2002年營運困難之時,由「媒體發展貸款基金」購入29%的股權(當今大馬為註冊公司),並簽署「不干預編輯政策協議書」。在資金方面,考慮捐獻制受制於人的可能性,轉以訂戶收入為主,目前英文版營收足以支持營運。

  另類媒體作為社會運動的樞紐,「香港獨立媒體網」在香江實踐理想。嶺南大學文化系助理教授,同時也是香港獨立媒體網執行委員,葉蔭聰指出,香港獨立媒體網並未特別與基層團體(勞工等小團體)連結,而是作為一種媒體行動主義與公民報導的混合物。這指的是,香港獨立媒體網與成員積極投身參與社會運動,作為社運資料庫,並扮演深入討論的角色;不過,葉蔭聰教授表示,是一種「半調子」的公民報導,雖鼓勵市民記錄身邊大小事,但在香港卻沒有太大進展,如何在「行動主義」與「公民媒體」兩者間求取衡平,是未來發展關鍵。營運部分,目前香港獨立媒體網仰賴小額捐款,一個月約有兩萬多港元,全職人員僅兩位。葉蔭聰教授指出,其好處是能夠維繫一個相對緊密的社群,保有獨立的地位,但卻不容易擴張,因其基礎來自成員的個人網絡。

  台灣另類媒體的發展,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系管中祥教授指出,自八零年代以來的黨外雜誌式微後,地下電台(擁有全台第一個同性戀節目)或另類錄影帶成為底層意見出口的管道,早期的異議媒體也與政治反對運動密切關連。不過隨著政治民主化,管中祥教授指出,主流傳媒依舊不脫政商,獨立媒體依然存在勃興,除了南方電子報、苦勞網,許多「個體戶」透過網際網路集結,為特定運動發聲,如樂生串連運動。而2007年公共電視成立的Peopo公民新聞網,則是最大公民記者集散地。

文化行動 讓弱勢者自我發聲

  主要在另類媒體維繫與經營方面,評論人政治大學新聞系馮建三教授表示,在另類媒體的運作中,是內部需求與外部因素之配合。然而,這些空間也許與新聞學第四權理論經驗無法聯繫,似乎與公共政策毫無關係。不過,在南韓或委內瑞拉,卻有政府透過公共政策協助這些空間的確立與發展。比如南韓收視率第一的公共電視KBS,每週六下午撥三十分鐘給予社會團體,並提供經費製播節目。

  各種另類媒體之外,管中祥教授強調,「文化行動」作為另類媒體的一種方式,「媒體即身體」,讓弱勢者作為另類發聲的主體,自我表述並衝撞主流價值,自我培力。同樣地過程,實踐於蘭嶼居民利用其獨特的詩歌,表達反核廢料、反國家公園設置運動的心聲。交通大學傳播科技系郭良文教授,深耕蘭嶼研究五年,指出除了文化行動,蘭嶼居民同時也有策略地運用國際外力輿論並操作媒體,達到議題設定的功效。而另類媒體在此,除了是相對於主流而言,更有甚者,另類作為一種族群社會反霸權的力量,抗衡主流媒體在其中的報導,弘揚主體性。台灣大學新聞所張錦華教授指出,這些文化行動展現之「壓迫再反抗」,彰顯主體性。發聲的目的,張錦華教授特別強調,在於文化權的爭取,在邊緣爭取是有限的,如何爭取「參與文化的建構」,才能企及多元文化存在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