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讀者有負面情緒時,建議收聽廣播節目,因為廣播具有「傾聽」、陪伴的功能。
記者曾經做過被電台視為最沒有「效益」,且爹娘都不愛的時段,凌晨2點到清晨5點。原以為這麼「極深、極晨」的尷尬時段,該做什麼節目類型?是不是整晚都得「獨白」......?許多心裡的os就在一開mic時,「問號」一掃而光。每通的call in 都是先問候所有的聽友,一一點名後,更深怕有沒「點」到名字的。因此自然而然的發展出一個口號:「有叫到的名字的聽友~好,沒叫到名字的~更好。」每晚接通的每位聽友都要來一次至少一分鐘的「晚點名」,若聽友人緣好的話、或常call in 者,一小時間名字起碼出現5次不足為奇。看似無聊的問候,對聽友來講,尤其是獨居或是小孩都離開身邊的長輩,這一聲聲的叫喚和問候對他們而言確實很重要。
甚或記者就曾不只一次的聽到這樣的話:「我每天都在等你的節目咧,我要聽聽友的聲音和他們話家常。」「廣播節目」這個平台對聽友而言,就像鄰家公園一樣。而例行的call in也自然而然的成為生活中的一部份。如果聽友二、三天沒上線,也會在節目中被關注,有些積極的聽友開始會組隊的去他家關心問候。聽友間的相互依存度說真的,在我們每晚的「觀察」下,的確比兒女間的互動都來的密切。因此;記者深深的感受到這股聽友間的「凝聚力」,也希望延續發揮這股「相互關懷」的力量,一起用愛來抹平遺憾。
長久以來,廣播就是扮演最好的「聽眾」,「頃聽」聽友的心聲,「陪伴」聽友坐息。聽友間在節目平台這個大家庭裡進行call in ,彼此互相鼓勵,雖然素昧平生,卻能藉由電波緊緊相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