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北大學大學院情報科學研究科媒體文化研究室關本英太郎教授、山型大學基礎教育學院加納寬子副教授來台參與媒體素養合作計畫籌備會議。為進一步瞭解台灣媒體素養發展情況,日本學者觀摩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與富邦文教基金會舉辦的「樂用媒體-國中小教師『做』媒體工作坊」。
6月20日的中小學老師研習成果發表,各個不同教學領域的老師帶著與同學共同創作媒體作品,彼此交流,也讓評審看見青少年的創意和對媒體議題的關注。
新科技改變孩童媒體使用行為
富邦文教基金會總幹事楊順美認為,「樂用媒體」是孩子目前亟需具備的能力。現今科技發達,小朋友使用媒體的技巧和技術甚至超越大人,孩子們「所創造的文本需要更多的意義」,「透過媒體去表達,透過媒體去關懷,這是將來你比別人更出色的地方」。
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助理研究員林佳儀表示,從手機到facebook,新媒體推陳出新、轉變迅速,現代的兒童可以說是數位媒體的原住民,但是主流媒體都關注於數位媒體的負面影響,事實上這一代孩子在新媒體非常活躍,有正面發展的契機–善用媒體、樂用媒體來參與公共議題。
媒體素養教育的過程中,該如何引發孩童的媒體批判意識與創意創作?「不一定要從批判開始」,評委囝仔影音公社負責人李秀美,講評一段學生模仿電影艋舺結拜的短片,說明一開始媒體素養教育可以先不著重批判,但需要引導孩子有自己的創意,從中了解創作的過程。拿艋舺這樣特殊的社區兄弟情為例,短片中同學只是搞笑模仿電影四個人結拜的情節,老師可以因勢利導,讓小朋友去發想自己的社區如何發展兄弟情。
鼓勵學生樂用媒體 關懷生活周遭議題
這次發表會也充分展現同學對於新科技的興趣,萬芳國中理化老師江斐瑜一開始很想學習媒體的應用,也希望可以運用在自己的專業上拍攝實驗影片,但是碰到招募拍攝團隊就有門檻了,「理化和媒體使用有甚麼關係呢」是許多學生的疑問,一開始開說明會來了將近30個人,最後僅成功募集到8位同學組成兩個團隊。二年級的高紳祐說,因為認識混音師的朋友,所以對於媒體很有興趣,加上好朋友林家光電腦很強,「技術的部分都交給我」,林家光說這次活動最大的收穫是「它讓我現在每天都可以用電腦」。「從喜歡媒體開始,到引導學生透過參與製作的過程來體認媒體製作的本質,是這次研習的主要目的,讓學生善用媒體思考媒體與自己、生活環境的關係,進而有能力樂用媒體參與公共議題」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助理研究員林佳儀表示。 |
萬芳國中理化老師江斐瑜帶著製作團隊一同介紹學生自製的短片。老師說明製作方式是先手繪在用數位相機照成圖檔,輸入電腦做成動畫。 |
政大新聞系退休教授,同時也是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的創始人陳世敏教授總評時表示,討論中發現老師們受到技術門檻限制比較可惜,從媒體素養教育觀點來看,大家反而忽略了學習媒體製作的目的--如何從社區溝通的管道,為公共議題發聲。此外,他發覺老師大多放任學生自行發想,但現況是商業媒體霸占輿論論壇,媒體如何發揮公共討論的效果,需要老師來指導。
世新大學新聞系楊昭瑾講師認為,任何的作品形式都不重要,關鍵點是培養「未來的公民」,孩子們需要關心周遭的環境進而培養公民意識,她觀察到「每個小朋友的鏡頭都是自己,不是別人」,該如何把鏡頭轉向社區公眾,需要在場的朋友一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