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5日,中華傳播學會年會會議的最後一天,特別安排紀念傳播學界左翼重要學者、世新大學傳播學院前院長—成露茜教授的專題座談,播放其影片回顧成教授傳奇的一生及對傳播教育的卓著貢獻,全場為之動容,一片肅穆。在被挑起的情緒之中,首先由成教授的學生郭良文教授娓娓道來成教授對傳播教育的理念與成就……。
海內外學術思想導師
「她很照顧弱勢族群的學生,協助許多亞洲學生,即便不是她所指導的學生。」郭良文教授以感性的聲音說道。成露茜於美國夏威夷大學取得社會學博士學位,以華裔女性身份取得美國加州UCLA教職,然而她不僅沒有作為一位順從體制的教師,反而不斷與學校鬥爭,同時建立論述並付諸實際抗議行動,爭取亞美、弱勢族群研究的教學與研究資源,奠定了亞美研究中心(Asian American Study Center)的重要批判精神,並擔任該中心主任長達十六年,深刻影響美國與台灣學術界。
1985年,關心族群、移民議題的她,創立環太平洋研究中心(Center of Pacific Rim Studies),企圖打破既有以民族國家、地區為界限的研究,而改以世界體系的胸襟,針對不同國家間的關連進行研究。作為一位新左派、女性主義出發進行環太平洋相關領域研究的學者,郭良文教授指出,「作她的學生其實並不容易,即便教授待人隨和開朗,但其對於學術的要求與堅持是一絲不苟的。」
寓批判於實踐的媒體教育
植基於左派社會學的批判精神,成露茜於世新大學傳播學院擔任院長時期,大力推動媒體識讀(media literacy)教育,認為讓閱聽眾具備解讀文本、生產媒介資訊,成為獨立思考的閱聽人/公民是大學教育相當重要的一環。座談會主持人管中祥教授特別指出,成露茜所推動的媒體識讀教育,更強調的是批判和實踐取向,不但將世新大學通識中心原本開設之媒體識讀課程擴展為全校必修課程,同時召集傳播學院教師投入教學,進行研討並編撰《批判的媒體識讀》為共同教科書。
此書書名明確表達世新大學所注重的媒體識讀教育,是為一種自我批判/反思的教育,在反思自身處境與社會關係的同時,更要能「起而行」,如其於該書序言中所指出,「《批判的媒體識讀》終極目標不僅僅在於辨識解讀資訊,而是期待媒體環境的改善,這是為什麼我們在每一章節的結都會有一個〈思考與行動〉的方塊,希望本書的使用者能「起而行」,從個人的日常生活出發,以社會公義為準則,個別的、集體的、運用多樣的策略與方法監督媒體,維繫我們作為公民應有的傳播權利。」
管中祥認為,「實踐」最能彰顯成露茜教授對傳媒教育的精神與貢獻,「有學有術、實踐基層、回歸理論、再造社會」正反映前述序文的精義。
另類媒體與傳播教育
在《批判的媒體識讀》中特別強調階級、種族、性別、年齡四個媒體再現的面向,顯露成露茜對於媒體權力的關切。為著「人人都有話說」,成露茜投入另類媒體的實踐,從台灣立報要求記者編輯處理每則新聞時自問:「誰得利?誰失利?誰贊成?誰反對?」不為統治階級的議題進行採訪,到「有破有立」創辦文藝青年的精神糧食「破報」(POTS),提供另類觀點資訊與影藝訊息。成露茜秉持一股平衡主流媒體的氣勢,又從立報國際版的左翼觀點延伸到後來的「四方報」,為台灣越來越多的新移民提供越文及泰文刊物,秉持著「讓當事人自己發聲」的精神,使新移民擁有可以親近家鄉文字、表達心聲的管道。
立報副總編輯廖雲章指出,成社長給予立報的三項任務為:新聞教學、另類媒體、文化鬥爭。成露茜以立報、破報、四方報作為另類媒體的實驗基地,所強調的並非是另類媒體的自我保存,而是以推動社會整體進步為目標;另類媒體工作者是為社會運動的一份子,並且應和其它投入社會運動的人具有同樣的位置,傳播科系的學生在學生時期必須實際接近弱勢、瞭解弱勢,才能「德智兼修、手腦並用」,成為具有批判力與社會實踐力的新聞專業者。
成露茜教授一生勇於挑戰、開創新局,正如管中祥教授所言,以Gramsci所提倡的「反」或「抵制」霸權精神,實踐媒體文化鬥爭與批判的重要目的,在左翼傳播教育、批判媒體識讀與另類媒體的推動貢獻卓著,並不忘在過程中引領後進,造就眾多傑出人才,即便在其卸任後部分課程即改弦更張,其為台灣傳媒教育所奠定的批判實踐精神,永不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