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片影像教育扎根計畫—種子教師培訓研習營」電影教學實務研討的講師賴柏宗,現任教於台北市仁愛國小,教職經驗即將邁入第八年的他,仍保有前線青年教育工作者的熱情。賴柏宗自述求學歷程:「所受的教育,讀書從不被擺在第一位。」他認為「讀書」,不應該只成為制式化的考試工具。教育現場也可以融入更多的藝文素養。

  賴柏宗舉例,幼時進戲院及看錄影帶獲取的影像體驗仍令他印象深刻。大學時期勤跑影展,還辦過《天馬茶房》等電影公映活動,都對視覺藝術的培養有莫大幫助。直到現在,他仍保持固定觀看電影的習慣,影像對他而言已是閱讀的一部分,更成為灌溉教學的養分。

影像融入教學 電影院變成教室

  任教之初便思索著如何將學院的視覺美術訓練和個人閱讀經驗轉化成教材、應用於課程。賴柏宗回憶道:「幾乎第一年便開始在課程中運用影像了,但當時採用的教學模式還比較不成熟。」傳統的方式,大概就是放電影,結束後頂多讓孩子談談心得。但電影其實是很複雜的藝術形式,譬如其中涉及許多細微的情感,是小孩子暫時還無法體會的,甚至是孩子們專注力還不足以去支撐的,教師就必須適時扮演引導的角色,讓孩子們從單向的吸收中消解出更多立體的層次。

  每學期賴柏宗都會利用課堂時間帶學生到戲院戶外教學,也是自任教第一年開始。雖然仁愛國小的教室觀影硬體設備完善,但從小進戲院看電影的賴柏宗認為:「進戲院是完全不同的觀影經驗!」會有座位的需求、安靜的需求、尊重別人的需求,因此影片是課程教學的內容,但「進戲院」本身便是一件學問。徜徉影像的魔力,孩子們很珍惜共同觀影的體驗,戲院是一間截然不同的教室。

  賴柏宗的校外教學也會邀請家長參與,讓家長們瞭解課程及自己的孩子正在做什麼。台北市中心這個學校的家長們都對成績相當重視,也會考察老師能否把班級帶好、提高學生的程度、有無關注學童。賴柏宗每年都會製作問卷,從問卷中修正教學執行的內容。他表示,仁愛國小算是大校,學風開放,不大會做任何教學限制,但校方會要求「不能有任何家長的反對」。他語氣停頓並補充說明:「做了這麼多年,沒有人真正阻攔我做這些事情,其實校方和家長終會理解老師所做的教學革新。」

  賴柏宗認為,自己所有的壓力只有來自於家長。然而家長們也會觀察目前的趨勢,所以當家長們開始接受多元媒體、藝文展覽、電影院融入進課程等不同的教學模式,甚至發現在考試出題內容越來越靈活之際,這個教學模式不僅開闊孩子們的視野,還附帶考試成績的實質助益。所以,家長也有可能成為教學的助力。

  

參與數位教學計畫 自籌校園影展

  如何將媒體素養與影像教學融合?2004年「教育部數位典藏融入教學」計畫開啟了賴柏宗思考的契機,他持續參與執行教材與教案的研發工作。該計畫原來希望能夠製作虛擬教學網站,以數位教材取代制式課本,讓教師在課堂上有多元的授課方式。

  「孩子們喜好率很高,但一般教師的使用率偏低,歸咎原因大致是教育方針未變、上課時間不足、網站又無法做評量測驗、師生習慣實體課本、偏遠地區數位落差、老師學習意願不高……」賴柏宗點出目前數位教學的種種障礙,並說即使現在數位白板、數位教室等科技硬體很發達了,但「還有一段長遠的路要走」!

  他舉出最近課堂上自力嘗試影像融入教學的個案,如國語課本〈山豬飛鼠撒可努〉中教授台灣原住民的父親形象之外,亦會精選林海音的〈爸爸的花落了〉、朱自清〈背影〉等文學作品,並帶往參觀「穿越林間聽海音──林海音文學展」,同時觀賞張作驥電影《爸…你好嗎?》,或是參看其它音樂、繪畫的藝術形式。「延伸閱讀」是他教學的特色方法,藉各種文類的交叉閱讀,囊括紙本和展場、文字想像與電影映像、不同創作年代與型式,開啟學生們多元開闊的視野及培養思辯能力。

  然而,作為國小班導師,賴柏宗必須包辦教授國語、數學、社會、綜合活動、母語等一般家長較重視成績的主流科目。他以自己為例,闡述了教師們的共同困境:「語文、社會科目較能將電影融入課程,但歷史的部份對國小學童仍較困難,歷史縱深極廣,對小朋友而言還須持續累積歷史知識。數學科就更難了,除非今天要談的主題是數學家。另外教師欲投入影像於教學,還須考量、調配各科時間,基本上一星期只有一堂彈性課程可自由運用。」

  稀微的空檔除了用於課堂教學,賴柏宗還策劃了校園影展。「愛在和平影像展」播映《烏干達天空下》,除映前引導並邀請烏干達Watoto合唱團蒞校表演,還在圖書館安排主題攝影展及配合影片的「祈福手印」等周邊活動。因為活動需龐大的人力配合,賴柏宗先於校內號召老師組成團隊,再三與同事、家長、學校志工團體溝通,取得他們的支持參與。待凝聚出共識後,才輪到自己撰寫影展企劃書、製作教學簡報、架設活動網站,對外尋求資源,與合作的電影公司或基金會密集開會。賴柏宗表示,基本上無論是個人授課教材或是大型影展的策劃都是自力救濟的,籌辦影展需要的經費不多,但事前溝通統整的確是較為費時鎖碎的。

媒體素養課程 最忌淪為形式主義

  對於最近教育界在討論將媒體素養融入中小學課程,在前瞻性的部份,政府希望未來十年台灣的孩子擁有哪些必備能力?政府有無給孩子完善的願景?政府要如何提供適當養分?賴柏宗認為:「大多時候不是資源匱乏、不是沒有教材或沒有課堂時數的問題,而是政府教育改革體制有沒有讓老師感受到、讓家長、學生感受到必須要改變學校的教學內容。」這彰顯出的切實徵狀,是「透過政策的宣達、或體制改變」是不是能提昇教學環境,讓目前校園內致力將影像融入課程的教育者不再獨力奮鬥呢?

  作為一個身體力行的前線教育工作者,賴柏宗透露出擔憂之意:「其實對小學的生態而言有太多東西要融入了,衛生保健、騎單車、健康操……,學生現在被壓縮得太忙碌了。我從不認為看影片就叫做資訊素養、媒體素養融入教學,我覺得這如果變成一紙命令的話,對一般老師而言,不會有太大改變。反而會被模糊掉,譬如演變成例行工作、產出成果報告,變成問卷型或是考題,就像現在校園內推行的法治教育。一旦沒有真正落實,就變成一種虛應、一種形式。」若變成教條式的教學,對孩子們而言也只是「多了一個科目」,一本「媒體素養」或「影像識讀」的教科書,而非意識到這個課題的重要性。

面對現實困境 鼓勵種子教師「放膽去玩」

  每個老師的學習背景不同、閱讀經驗不同、使用網路的情況不一,並非人人都可以快速習得新的媒體形式。他們會發問為什麼能知道這麼多資訊?知道這麼多好電影可以放入教材?以賴柏宗為實例,其實不是有特殊管道,而是自己主動積極的去探索。其實都是個人做興趣、做好玩,自己去找資源的。賴柏宗表示,自己是個重度資訊焦慮的網路使用者,除了課堂及睡覺時間,其它所有時間網路都是開著,他必須時時觀察當下的趨勢是什麼,希望很快的放入教學當中。但不是每個老師都能掌握媒體這個素材,如果變成強制規定,那些沒辦法掌握資訊能力、駕馭網際網路等媒體的老師,其實會比較被動的跟著潮流在走。然後會消極地問:「有沒有教材?有沒有教案?給我那個就好!」

  另外,以「數位落差」的層面來講,仁愛國小每班都有冷氣、單槍、電腦、網路,設備是很足夠的,賴柏宗表示:「但跳脫出台北市,到其它縣市乃至偏鄉、山區部落,就是完全不同的狀態了。其它縣市學校可能沒這麼多資源擁有完善的教學硬體設備,其實都讓試圖將多元媒體應用於教學的熱忱大打折扣。可能要去牽電線、借設備、保管設備、推大台電視,相當費時和花力氣,這樣的狀況會讓許多老師直覺還不如先把時間專心放在課本上就好。」

  賴柏宗認為,會報名「國片影像教育扎根計畫—種子教師培訓研習營」的老師都對影像和教育抱有熱忱,影像融入教學的資源與能力可以逐漸積累,相較於等待官方政策擬定發佈後再應變,積極參加活動彼此交流是較有效的作為,也才會有營造出師生共同上一堂精彩豐富課程的可能。迄今教職邁入第八年,教學相長的賴柏宗也逐漸凝聚個人的教學能力,發揮美術設計長才,建構個人教學資源分享平台「薄荷草天空」,藉由擔任研習營講師,分享他的「閱讀、悅讀、越讀」教學理念和「讀電影,開啟閱讀力」教學成果。問賴柏宗若要送給參加種子教師培訓研習營的老師一句話作為勉勵,那會是什麼?他懇切的說:「放膽去玩!」

延伸閱讀:

數位典藏融入教學資源網

薄荷草天空:柏宗老師教學資源網

陳建榮老師的電影教學

蘇蘭老師教學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