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解嚴前到解嚴後,台灣報業隨著政治民主和經濟的發展而變化,其中國家、財團、報社之間暗潮洶湧的角力鬥爭,有浮出檯面也有不為人知的。過去曾為台灣報業、新聞付出努力的先進們,是需要被記錄,也是需要被不斷提及的。
由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玉山社於7月17日在台北市非政府組織(NGO會館)所主辦的《政媒角力下的台灣報業》新書發表會,邀請了監察委員吳豐山、《中國時報》總主筆倪炎元、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副教授胡元輝、新書作者呂東熹以及多位前《自立》報系記者、員工、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玉山社同仁等新聞傳播界工作者、學者參與,除了介紹本書,也各自發表對台灣新聞、報業歷史的感觸、想法。 |
左起:呂東熹、吳樹民、蘇正平 |
負責協助本書出版的玉山社總編輯魏淑貞表示,2002年呂東熹就讀銘傳傳管所,碩論以《台灣戰後民營報業發展的歷史結構分析─以自立晚報為例》為題,聚焦在《自立》報系的經營歷程。當時她閱讀後覺得史料珍貴、豐富,便建議呂東熹出版成書,但直到去年才付諸實行。魏淑貞說,雖然這本書是半學術作品,但內文中有不少新聞人特有的千秋筆法。而《自立》報系結束發行後,出版部改成立玉山社,到今天剛好是十五週年社慶,希望以此書獻給台灣社會。 |
吳豐山曾任《自立晚報》社長,書中提及許多他在《自立晚報》的歷史。對於呂東熹的讚賞與批評、功過是非,吳豐山表示都坦然接受;但他也要替本書做一些補充,其一是《自立》員工的辛苦,薪水總比不上大報或電視台;其二是三老精神,就是不卑不亢,人民至上,雖無高薪,但《自立》員工以及前老闆吳三連仍在戒嚴時期不斷向政府提出建言,以人民利益為本;最後則是滄海桑田的感嘆,他表示報業經營近幾年更行困難,從《自立》易主、停刊,到《中時晚報》、《民生報》停刊、中時集團易主,天下永遠都是充滿變化。
做為呂東熹的指導教授,倪炎元對於這本書的了解和認識不下於呂東熹,他表示從《自立》易主、編輯部公約的提出等前後十年,是台灣新聞與報業的重要里程,若不即時整理這些史料就很容易消失。尤其《自立》並非典型的黨外媒體,早期也沒有太多對體制的衝撞、抗爭,不容易被歷史記住。但《自立》力勸主政者,積極爭求民主的精神和付出,應該被完整記錄。
替本書寫序的中正大學副教授羅世宏無法出席,改由胡元輝代為發言。他說,羅世宏認為這本書是黨國體制下報業發展的重要記錄,從中能看出自由報業之可貴。如何在政治、經濟力量的夾殺下捍衛新聞自由,《自立》作了很好的示範。胡元輝自己則認為,這本書不只是寫《自立》報系,也是寫台灣報業、台灣的時代及精神,我們不留戀那個衝撞解嚴的年代,但要緬懷所有曾為台灣自由民主作出貢獻的人們。
呂東熹自己開玩笑說,女兒看到這本書時,馬上就嫌這本書太重太厚,但他還是期望書可以再版,因為還有很多資料和故事想寫。呂東熹說,《自立》兼容並蓄的環境,才能蘊孕出許多傑出媒體人,包括現今諸多左派、右派名人、名嘴都是《自立》出身,如張友驊、黃德北等等。而自己也是到了《自立》後才真正了解何謂新聞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