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一日記者節當日,台灣醒報適逢創刊滿兩週年,社長林意玲對辦報的期許不變:「五媒合一、數位匯流、深度報導」。林意玲也邀請各界,在台北衛理堂,舉辦「感恩音樂會&多工記者座談會」,並邀請天下雜誌創辦人殷允芃,演講「我所堅持的新聞價值」。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認為,近年台灣媒體走向谷底,舊的自由媒體或自由報業的模式已經開始動搖,資本主義媒體的兩大支柱:訂戶和廣告,受到網路媒體的衝擊,並與媒體多元化的市場形成分食狀態。她感觸道,舊的模式動搖,而新的模式卻尚未成熟,大家都還在摸索網路商業模式,可說是「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 |
也因此,台灣醒報社長林意玲說,在競爭的媒體環境下,創刊艱辛,並在經費受限下,醒報才朝「五媒合一、多工記者」的方向發展。創辦醒報的想法,來自林意玲對新聞的理念堅持,她提到,台灣媒體缺乏主流媒體報導以外的聲音,所以願「向上帝借膽」辦報。她期盼在財務缺口越來越小的發展下,台灣醒報能在明年達到財務平衡。
目前,不論是中央社,還是聯合新聞網、中時電子報等,都陸續朝向電子網路化的全面發展,中央社社長陳申青提出目前中央社的兩項改變,就是發展即時的手機新聞和網路影音新聞。不過,林意玲以醒報為例,她認為對媒體業的最大挑戰,不約而同的是對多工記者的專業培訓。
網路媒體商業獲利模式:精準內容 + 露出平檯
邱家宜認為,有價值的新聞內容,是否仍要透過以往的商業模式運作才能獲利,這需要重新思考。Yahoo!奇摩企劃總監李怡志認為,現在新聞報導的門檻確實很低,要讓一個人或千萬人看到一則新聞的成本恐怕也差距不遠,所以如何使用平台才是當前問題。他認為,台灣醒報創始初期就與Yahoo!奇摩合作,這就是增加新聞露出的機會,甚至享用奇摩提供的平台,保證在入口網站首頁刊載的新聞,每分鐘能有幾十萬人看到,台灣醒報因此可省去不少宣傳的力氣。
時報資訊公司副總經理陳彥豪更以商學訓練背景,提出新聞競爭力的思考方向。他以國外的個案研究作為思考基礎,強調網路時代的成功媒體經營相當多,但如何選擇商業模式,能造成良性的新聞產業循環,才是當前台灣媒體的重要課題。 |
李怡志則以美國一個新聞報導媒合平台spot.us作為例子,提供一種新型態的有趣商業思考模式。他說明,該平台是將新聞的每個產製流程分開來,讓網友參加每個流程的募款。其中,新聞所需的深度分析數據、拍攝新聞照片、繪圖等,也可借助網友的專業能力,讓大家共同產製一則新聞。另外,李怡志也指出,Youtube與網友的共享利益模式也是可參考的對象。 |
進一步,陳彥豪觀察到,硬體的成長在台灣受到過度重視,但卻忽略載體以外的新聞內容價值。他認為,沒有價值的內容,不論放在哪個平台上,都無法吸引讀者。尤其,當政治光譜和價值體系都相當接近的中時和聯合報系,共同競爭這個同質性市場時,最後將導致廣告價格競爭,致使兩家報系都不敷成本。他認為,要跳脫這樣的生態,應該要製作有價值和感動人心的新聞內容,並以他喜愛的美國ABC News媒體人Peter James作為範例,期許未來能有更多社會與受眾所需要的新聞內容誕生。
正視公民記者價值 重新思考新聞品質
李怡志觀察到,業餘專業者已經具備對新聞的定調能力,他認為,近期的苗栗大埔事件就是其中一個例子。邱家宜也指出,前陣子,網民提供美國卡崔娜風災的資訊和報導,透過當地媒體再現,最後還獲得普立茲新聞獎。
陳彥豪認為,全世界的商業媒體正以不同的速度走向腐化,這個趨勢實難挽回,在工業化很深的社會裡,新聞專業早已受到嚴峻挑戰。曾在澳洲從事研究員的他談及,澳洲政府目前希望透過政府力量,運用群眾,挽回新聞的良心。因而,他也希望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能運用和帶動資源,保護和推動新聞產業,一方面,希望能在目前推動的商業模式下找尋出路,另方面,則可能轉朝公民新聞的方向發展。
台灣醒報採訪主任蕭介雲就認為,對於新聞品質的內容深度追求,在多工記者的時代,其實會遭折損,醒報正在摸索,如何透過團隊合作來彌補這項缺憾。而聯合新聞網經理徐嘉檣也指出,目前的多工記者說故事的模式,未來將可能朝向多人一同說故事的模式,記者已漸不具備對一則新聞的壟斷解釋權力,所以更要對新聞報導負起責任。
陳彥豪也呼籲,新聞從業人員千萬不要妄自菲薄,新聞媒體的責任猶存。一如邱家宜指出,儘管有尖銳批評網路者,認為網路是個平庸的數位森林,或網路其實只是製造一群會打字的猴子也罷,新聞的原初價值依然存在。天下雜誌創辦人殷允芃亦堅持,新聞應是一盞探照燈,在越混亂的時代,越應堅持新聞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