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科技改變社會參與

  科技的演進不僅為人們帶來更多方便,也創造出更多可能,而網際網路的發達甚至顛覆了原有的社會結構與行動。

  日前法官輕判性侵女童案的新聞在網路上傳開,網友紛紛痛罵法官「太瞎了」,並在facebook上發動連署行動要求罷免該法官,短短一周就累積十五萬人參加連署。年輕世代以網路做為對社會議題發聲的管道,進而聚集行動的事件,近日來在facebook上到處可見,天天都有新議題被發起。其實早在數年前,以網路為平台的運作方式就已開始。兩年前的野草莓學運,正是透過知名的bbs網站PTT集結網友、發起學運的動員,之後才正式成立組織並加以完備。

  輔大大學新聞傳播系副教授陳順孝,長期觀察研究網路傳播議題及公民網路動員行動,他表示:「過去擁有相同訴求的人,要成立組織並動員是相當不容易的。現今網路的進步將過去難以聚集且分散的群眾相互連結,只要在facebook簡單點個『讚』或出席,就可以聚集發聲,這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結構。」  

  確實,因為網路媒體的發達,過去空間是很大的隔閡,但現在空間不再是問題,這影響了民眾的社會參與方式,就此產生了不一樣的格局。陳順孝舉例說明,「過去政黨或環保聯盟等單位欲表達其訴求,就需要以特定管道進行動員;而網路的進步使個人的參與成本降低,也讓發起單位的組織動員時間及成本大幅降低,且降低的成本是相當驚人的程度。過去一定要有資源才能發動行動的基礎已經被顛覆了,現今個人就可以發起行動,這種方式將會改變未來很多社會運動,乃至於政治。」

Facebook網友不只是匿名聲援

  談到近年來越來越多網友在facebook平台上進行的連署行動。陳順孝認為,網路連署及行動的發源地,從bbs、部落格、噗浪到facebook,都僅是一種工具使用上的變遷,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不同。但facebook與先前平台最主要的差異在於,facebook是將真實世界的關係帶進了網路虛擬世界。在facebook上,有高度比例的使用者是以真實姓名作為使用名稱,與過去習慣的網路匿名性有很大的差別。且facebook的人際網絡特性使得參與連署者之間,以朋友或朋友的朋友的方式進行串連。過去連署時匿名的爭議及動員的困境,透過facebook的特性有了轉變。

  然而陳順孝也特別提到,網路只是一個工具,行動或議題本身能否持續及達成效果,在於議題本身的特性及後續的組織行動。網路連署的好處是,使過去動員所需的打電話、辦說明會、租遊覽車等成本減少,但這裡所降低的主要是活動初期的成本。例如現在的大埔反圈地運動,或是野草莓學運的行動,以網路的方式發起、討論搭配行動,就和過去不同。另外要特別注意的是,行動的效力在於議題本身,如果只是快閃族的行動是無法持續的。以網路為平台管道,討論並搭配行動是可行的,而行動後能否有完整組織,才是有效與持續的關鍵所在。

網路連署應只是社會參與的開端

  針對近來年輕人透過網路對社會議題發聲,進而改變社會的行動,陳順孝認為,年輕人除了在網路上看一些風花雪月的事情外,關心社會、關注社會議題是值得鼓勵的。然而要注意,關心社會不只是在facebook上按了一個鍵就完成行動這麼簡單。陳順孝建議:「要把虛擬世界和實體世界結合,才能產生比較大的力量,網路世界的發起連署只是一個行動的啟蒙。」

  當越來越多議題或事件邀請,出現在大家的facebook介面上,一般大眾該如何看待此現象?
  陳順孝建議,「我們可以去關心、瞭解議題後,再判斷要不要支持。」陳順孝進一步提到,網路帶來很大的方便,例如過去若是反對六輕,一定得要到現場支持發聲,而要上班或有其他事無法前往的民眾往往沒辦法表達意見;但現在就算不出門,也可以傳達意見與支持,這種創新與變革,帶來更多方便與新的可能。最後,陳順孝再次強調,「如果可以的話,當然還是實體行動最好。但藉由網路多了解多關心,並表達自己的聲音也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