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教育的靈魂。新竹縣田寮國小陳秋秀老師為了引領孩子們的學習更上一層樓,積極為孩子們尋找進步的方向,於95學年度下學期起引進讀報教育,採用國語日報做為班上十二名三年級學童的課外補充教材,以拓展學生的視野。

  從這批學童四年級起,陳秋秀老師就以「建立學生閱讀習慣以及學習以文會友」作為行動研究目標,培養學生透過讀報、分享活動,養成自動自發的習慣及貼心的個性,使同學間感情更融洽、學生更積極主動規劃活動。詳細之教學及執行內容已於前篇報導介紹。

  接續前一年的讀報教育推廣,陳秋秀老師在該班學童五年級時,繼續以行動研究的方式,幫助學童強化閱讀及寫作能力。她首先以了解學生閱讀版面的情況做為起點,理解學童閱讀習慣問題所在,接著構思、設計活動,以分享式閱讀教學方式改善學童閱讀習慣。其後,她再進一步教導學童使用「心智圖」的方式,深刻描繪出閱讀文章的內容,以引領學生持續進行讀報寫作的活動,並將閱讀習慣推廣到家庭中。

瞭解閱讀版面的偏好再對症下藥

  為了瞭解學童閱讀報紙版面的習慣,陳秋秀老師透過學童填寫回饋單的方式,分析學生四年級時,經常閱讀國語日報的版面。統計結果指出,學童偏好第一名首推漫畫版,是每位小朋友每天必讀;其次為兒童園地中低年級版;第三名是青春版的法律講堂;接下來第四及第五名則是焦點新聞及兒童新聞版面。

原圖來源:http://0rz.tw/fQAA0

  陳秋秀老師發現學生喜歡閱讀漫畫版,她擔憂高年級學生沒有興趣讀較長篇的文章。因此,她選定兒童藝文版的文章進行分享式閱讀教學,以增進學生的閱讀能力。                        

讀「兒童文藝」培養學童讀長篇文章的能力

  所謂的分享式閱讀,是指透過成人與學習者互動、分享的歷程,也就是師生共同閱讀的方式,讓孩童參與語文的學習。陳秋秀老師使用國語日報作為師生共讀的素材,以學童較少閱讀的兒童藝文版作為閱讀指導的切入點。她運用預測、放聲朗讀、提問、討論等教學策略,師生共同閱讀、分享,並鼓勵學童提出問題、表達看法,同時學習將文章內容與生活經驗相互結合,引導學童進入深層的內容分析與詮釋。

  陳秋秀老師在每天的語文課時進行「兒童文藝接力」活動,她不使用傳統一上課就開始念課文的方式教學,而是改請語文小老師主持活動,請小朋友輪流朗讀兒童文藝版的文章。她要小朋友在朗讀時加入聲音的表情變化以及感情,由語文小老師隨時點下一位小朋友甚至老師接續故事內容。

  經過老師帶領閱讀、放聲朗讀、問題討論、重複閱讀,以及預測故事的內容後,學童在這段歷程中改變了原本的閱讀習慣:不是只看短篇文章,也能嘗試看長篇的文章了。班上學生小咨表示:「原本對十一版兒童文藝沒興趣看,自從每天上語文課一開始大家就念這一版,現在我每天都會讀這一版。」

  同時,陳秋秀老師也觀察到,小朋友閱讀速度及版面均有所進步與擴充,也較為深入。

利用心智圖搭建閱讀及寫作的橋梁

  有鑑於陳老師覺察學童過去對寫作的恐懼,她嘗試採用心智圖法的方式,在閱讀及寫作間搭起一座橋樑,幫助學生從閱讀的內容中學得寫作技巧。

  心智圖是一種將放射性思考具體化的方法,由Tony Buzan於1974年首次提出,廣泛被接受及運用在教育界與企業界。心智圖比起傳統線性思考的方式,更能以兼具心像及視覺思考的方式激發創意的點子。

  心智圖法就像是城市的地圖一樣,中心主題就像是城市的中心,表示最重要的想法;從市中心延伸出的主要道路代表主要思緒;從主要道路延伸出的次級重要道路,則是代表次重要的思緒…等。

  陳秋秀老師首先教導學童熟悉心智圖,她在語文課時帶學生將課文用心智圖的方式呈現。一開始,學生心智圖上的字數通常會太多,這時她會以鼓勵的方式提醒小朋友將文字精簡,並給予小朋友較大的彈性空間。之後再以國語日報週末寫作教室的文章做為素材,設計電子白板互動媒體,將學生畫的心智圖呈現在電子白板中,引導學生寫作時架構的設定或是結尾的寫作,逐漸進階,培養小朋友獨立繪圖說故事的能力。最後陳老師教學生以心智圖的方式,畫出寫作的大綱,和老師與同學分享,再寫出文章。她發現學生寫作的內容更豐富、文章也較不需要老師修改。

「為家長剪報」邀請家長一同成長

  陳老師認為,家長的配合是學生建立閱讀習慣、增進閱讀興趣的助力,邀請家長一同讀報,親師之間通力合作,更能激勵孩子的進步。

  一開始她要小朋友將報紙帶回家,每週末念兩篇文章給家長聽,家長聽完後簽名,但有些家庭並沒有落實。於是陳老師採用「為家長剪報」的作法,讓小朋友每週剪一篇家庭版文章貼在圖畫紙上並畫重點,另一面則寫下文章大意或是讀完後給父母的話,並設計給全班家長、老師看完後簽名及回饋的欄位。小朋友反應和家長的互動增加了,也對第十二版家庭版有更多的了解。

讀報後的改變
根據小朋友填寫回饋單及陳老師的觀察,學生普遍反應以下幾點改變:
(一)擴充閱讀的版面,閱讀層次提升。
(二)寫作能力變強,對自己有自信。
(三)能自動專心閱讀。
(四)懂得體貼與接納同學,班上氣氛更融洽。
(五) 懂得欣賞同學,肯定努力的價值。

  最後,陳秋秀老師認為,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班上閱讀成長計畫或是重要事項的推動宜在開學之初,利用各種誘因邀請家長一同參與,將更有成效。而學生六年級的讀報規劃也將建立在四、五年級的基礎上,讓師生一同「悅」讀「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