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環境考察與影像紀實工作長達二十餘年的柯金源,長期以影像銘刻環境生態之變遷,現任公視「紀錄觀點」製作人的他,平均每年推出一至二部紀錄片,將時光長河裡精彩的大千世界加以剪裁及拼組,清晰看見其演化、幻變的蹤跡。其最新紀錄片《擺盪》入圍2010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台灣映像」單元,記錄紅毛猩猩遷徙流亡的命運,以及人類與動物間矛盾糾葛的情感。 |
柯金源自1999年起展開紅毛猩猩的追蹤拍攝,並於2007年發表首部以紅毛猩猩為主題的紀錄片《天堂路》,探查上千隻走私到台灣的紅毛猩猩,當牠們不再受寵後,遭受了何等不公允的對待。山林、海洋、物種、環境災害都是柯金源長久關注的題材,一部影片的完成往往只是某個時期的階段性呈現,並不意味著紀錄從此終結,他總會持續拍攝,不斷更新。 |
完成於2010年的《擺盪》就是繼《天堂路》之後,再度聚焦於紅毛猩猩的作品。間隔四年再次推出同樣題材的作品,柯金源表示,「我們蒐集到的故事、瞭解的面向比較齊全了,而且今年是生物多樣性年,所以蒐集的影像、證據、故事經過取選後,選擇在這個時機點推出。」
柯金源另一部以台灣彌猴為主角的紀錄片《彌猴列傳》,拍攝期同樣橫跨十餘年,彌猴走私現象、棲地被破壞等景況與紅毛猩猩面臨的困境有其相似之處。「我們不能只關注台灣的物種,應該要擴及到整個區域性,紅毛猩猩也是因為台灣人的購買、開發而成為間接的受害者。」親臨婆羅洲、蘇門答臘等地後,柯金源獲悉原來台灣很多木材都是自該地進口,隨著進口量的提升,便促使當地伐木業者大肆砍伐,進而壓迫到紅毛猩猩的棲地。
對於柯金源來說,紀錄的過程同時也是解惑的過程。《擺盪》影片一開始便播映一段1950年代中期的老資料片,人們爭相抵著高築的柵欄,興奮地探看欄內的猴子靈巧地踩高蹺、拉車、騎單車穿越火圈,從而興起一股飼養野生動物的幻想。另一段1988年在台灣盛極一時的《頑皮家族》節目資料帶中,重現紅毛猩猩「小莉」的身影,彼時小莉的熱潮擴大了市場需求,帶動走私的猖獗,製作單位原先希望觀眾愛護動物的美意反弄巧成拙。
從追溯人類飼養野生動物的歷史性成因,輾轉深入東南亞動物走私市場,「但目前風聲鶴戾,不太容易曝光」,柯金源提到拍攝的難處。儘管如此,《擺盪》片中仍是帶到了走私的現場畫面,但涉及拍攝倫理,所有當事人皆以馬賽克處理。「我們想要看看有沒有辦法把整個過程全記錄出來,當曝光以後,至少可以產生一些赫阻的作用。」
鏡頭一路帶到印尼、馬來西亞等紅毛猩猩主要原生地、以及位於英國南部的猿猴世界動物收容中心,柯金源透過《擺盪》這部紀錄片,一方面試圖釐清造成紅毛猩猩顛沛流離的源頭,另一方面也探究動物收容、復育的現況及未來發展性。影片中,更從紅毛猩猩保育現況進一步扣連到雨林破壞的問題,透過議題的連結,強化了議題的張力。
柯金源曾在多部由他執導的紀錄片中親自擔任旁白,他戲稱,因為沒有錢請專業人士配音,只得親自上陣。他接著說出了第二個原因,表明他的初衷與理念,「我們所拍攝的片子應該要很坦然地面對閱聽大眾,這是我們所記錄的,也是用比較偏向我們自己的觀點在詮釋,就用自己來過音。」每每在紀錄片中聽見柯金源以質樸的方式述說著拍攝種種,總能感受到他一再的呼籲背後是他長久以來堅信並戮力實踐著的信仰。這回《擺盪》特別邀請知名音樂人雷光夏擔任旁白,製作層面上的考量是,「因該議題已跨出台灣的區域,記錄的面向試圖再更周全一點,也希望讓更多人看見這部片,而雷光夏的聲音具有柔軟、詩意的特質,希望這種詮釋可以吸引更多觀眾。」
柯金源的影像實錄彷彿一個豐厚的資料庫,除了記錄下環境的脈動與變異外,大量的影像更能不斷活化、再利用,隨著紀錄時間的延長,在各個階段粹取出不同的紀錄觀點。柯金源最後再次重申環境議題紀錄片的核心價值,「經過你的記錄、詮釋,讓閱聽者瞭解目前環境的現況;其次,要能凸顯人的價值判斷,我們一直在強調的是應該先確立『環境優先』的價值,而非一直以人的思維去改變環境。」
相關連結:
1.柯金源導演個人資料
2.保護動物協會
3.深度訪談環境紀錄片導演柯金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