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自1998年起開始設展。並自2006年起常設於國立台灣美術館。今年「2010第七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將於10月22日起至10月31日於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市文化局和萬代福影城盛大舉辦。 本屆紀錄片雙年展以「解放記憶」為題,邀請觀眾們一起思考紀錄片的意義,及其涵藏的生命力。 照片來源:httpwww1.tidf.org.tw2010mainmain_ch.php |
本屆紀錄片雙年展主題「解放記憶」,影展統籌林琮昱表示這是因為明年即將是民國一百年,然而這是否等於「台灣一百年」?值得讓人深思。歷史形塑了記憶,然人們的記憶常是隱性,它緩慢無聲的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站在時間的分界點上,透過影像鏡頭讓觀眾去反思去發掘台灣的過去,企圖翻轉大家對歷史的刻板印象,重新對歷史上過去的回憶提問,希望大家可以用解放記憶的角度來看到台灣的過去。當我們跟著紀錄片的脈絡,走進了歷史的同時,也走進了被攝對象的故事中,除了回首過往之外,也多了一次理解他者的機會。 | ![]() |
紀錄片這樣的影像傳播形式時常被拿來跟劇情片比較,這其中牽涉了資本、卡司與關注的議題所影響。紀錄片作為一種取材自真實世界的影音媒材,它涵括了許多直接的人事物與記憶,也負載了跨區域、跨種族文化的信仰與價值觀。林琮昱認為紀錄片內容往往與社會弱勢或生活中的小人物連結較有關係,例如今年的入選作品中,有許多是針對大屠殺與環保,這是大螢幕的商業操作下往往會被忽略的。
台灣紀錄片的發展從2005年《翻滾吧!男孩》及2006年《無米樂》之後引起熱潮,2007年從《水蜜桃阿嬤》紀錄片漸漸與商業產生了連結,某程度也打擊了紀錄片的形象。很快的國片《海角七號》創下票房佳績,林琮昱觀察發現,「這是在台灣劇情片與紀錄片間的奇妙消長關係。而近來紀錄片的單純性漸漸回復,整體的狀況趨於穩定。」
今年紀錄片雙年展台灣入圍的十五部影片,都是完全不同的題材。其中有環保、環境、社會抗爭、歷史、病童關懷及自拍文化等等。對於社會可能存在的接受度問題,林琮昱則表示,做為一個觀眾如果只能接收某一種電影形式,就可能很難進入紀錄片的世界,但這些議題是與自己切身相關的社會現象,且題材少見,民眾應該嘗試去觀賞。
此外,短片類中幾乎所有影片都帶有其不可思議的創意,這些短片的表現方式與台灣紀錄片不同,且內容多是經過設計所拍攝出來,例如《盧比克斯之路》從頭到尾都沒有對白,這樣的美學創新度在台灣紀錄片中相當罕見。其中,奇拉‧塔西米克作品《為什麼彩虹的中間是黃色》,此系列電影起初是家庭生活的紀錄。1983年菲律賓發生了政治巨變,人民開始抗爭,導演就開始把他的家庭影片與社會關係結合,用他的家庭去隱喻社會的其他面向。每個一陣子他都在自己的電影中加入新的東西,因此塔西米克總認為他的電影會繁殖成長。林琮昱認為藉由電影也讓人找到一個態度去看到自己複雜與尷尬的處境,這樣一個類似台灣的情境,很多疑問能從畫面中找到答案。
針對紀錄片未來發展的困境林琮昱表示,紀錄片一直是非常手工業的型態,一人包辦,如果一個劇情片能拿到高額資金,那為何紀錄片不行?爭取到好的資金資源,拍攝出具有內在思想的作品,這是紀錄片在發展上所不能忽略的。紀錄片影展它本身的意義與精神是不同於金馬或者是台北電影節,紀錄片展的精神在於保留一個場域,去呈現不同於一般商業電影的視角,讓社會中的小人物被看見,唯有靜下心來才能看見那些平常忽略的事物。林琮昱最後建議觀眾,在進入記錄片的場域時,若能轉換心態不要去期待看到一個大明星或是幻美的動畫與特效,「那麼,即使再平凡的對象也能讓人發掘其中的精彩。」
延伸連結
2010年紀錄雙年展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