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動與組織培力」 在這場議題探討中,由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夏曉鵑擔任主持人,邀請到了南洋台灣姊妹會理事周憶如、遊民行動聯盟召集人郭盈靖、越文泰文《四方報》總編輯張正來參與討論。探討如新移民、移工和街友在台灣的困境與突破。

戲演人生:南洋姊妹會的多元行動

首先由周憶如開始談到台灣新移民的培力行動,南洋台灣姊妹會是第一個由東南亞新移民婦女所組成的自主社團,辦理相關識字班或自主意識工作坊,做組織工作與基礎培力,並鼓勵她們從學習者漸漸轉變為教學者。在這個過程中,她們不僅能夠增加自信心,更能夠將議題與行動拓展開來,同時也強化內部的共同性和合作性。

  周憶如表示,在她們的計畫中,同時也成立了南洋姊妹劇團,使新移民姊妹對自己的肢體更加熟悉,在這個有些像遊戲的活動中,使得她們彼此之間產生姊妹情誼。而劇團的演出,其實就是讓大家一起表達自己,讓她們把自己的人生故事搬演出來,這些戲劇包括《飄洋的夢想》,描述她們在家庭或工作時的平凡故事,但卻是最深的體驗;《雨中的風箏》則專注在東南亞勞工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來到台灣工作的情況。目前劇團的理念是在演出時,讓新移民女性的主體性更推進一步,也在希望能做到多元文化的發展和移民的培力。

移民與的漂泊故事:用影像發聲

接著由郭盈靖來討論台灣遊民、街友的相關議題。在資訊社會中,科技看似能讓社會進步,但也同時產生資訊商品化、影像污名化等問題。以遊民朋友為例,這些社會角落、底層的人們,經常成為媒體新聞的靶子。媒體利用將他們變成污名化、刻板印象化,毫不避諱新聞的公正性和客觀性將這類負面影像、訊息加以播出,藉此出來換取收視率和商業利益。相對的,由於遊民缺乏缺乏資訊能力自然也就無從反抗。郭盈靖提到,像在電視中看到的遊民相關新聞,多半充滿了刻板印象和二元對立(正常的市民和不正常的遊民),用遊民的犯罪以及社會慈善幫助遊民這類固定的訊息來呈現新聞內容。我們也可以經常在電視上看見,國家經常依照市民的需求,把遊民趕出公共空間如公園、車站外,讓遊民生存更加困難。

  種種影含偏見的新聞,事實上偏離事實也對遊民不公平。因此,郭盈靖透過開設紀錄人生攝影班,教導遊民朋友拍照等方式,協助遊民朋友自主去發聲、以記錄來做打破媒體刻板印象的行動。過去照明機對遊民朋友來說是侵犯的武器,因為媒體以拍照來做負面的報導,她們則藉由影像發聲的方式,讓遊民自己掌握相機拍攝自己的生活,同時舉辦相關的攝影展,讓遊民朋友能機會表達他們的感受和聲音。

為移民出版台灣新聞:四方報

最後由張正來介紹《四方報》的發展和理念。越文《四方報》做為在台灣的越南移民、移工的發聲媒體,近幾年發行量達兩萬到三萬份,也在越南新移民間廣泛流傳。辦報的想法來自創辦人-日前才去世的成露茜教授,她的理念是希望讓被壓迫者發展自己的語言詞彙去述說世界,也讓弱勢者有發聲的權利與機會。張正談到,雖然越文《四方報》算是成功,但另一份泰文《四方報》則辦的相當困難,其前身是泰文《新能量報》,當初因廣告不足、讀者也無法建立,因而停刊。他後來以泰文《四方報》再出刊,雖然難支撐,但張正仍認為其有存在的必要,畢竟是唯一一份台灣本土的泰文刊物。

  張正提到,《四方報》的辦報特色是「文盲辦報」,首先是因為編輯部大部份的人都不認識或不熟悉越南文,因此由越南志工或員工把文字翻譯成越南文來刊登。此外,《四方報》有一半以上的內容都來自讀者投書,到目前已收到14406封讀者投書,投書內容各式各樣,有祝福生日快樂、有寫給家人的信、有感情的抒發等等。目前《四方報》已經是異鄉人在台灣的好朋友,因為能看到熟悉的越南文字,就好像有親朋好友在這一樣。除了情感上寄託的功能外,其做為一個文化刊物,期望能夠為新移民爭取權益、替他們表達意見,讓力量更為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