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報業,全國性報紙都屬民營,分由多個商業媒體集團擁有,並無公營大報;但在地方報業方面,除主要民營外,一些地方政府則自行出版地區報紙,雖然在市場上只屬少數,但也佔有一定比例。不過,近一兩年來,在傳統報業面對新媒體日漸搶佔市場,兼逢英國全國經濟陷入衰退的雙重打擊之下,對於公營區報應否繼續存在的問題,就引起了重大爭議。
在有關爭議中,最令人觸目之處是,公營區報被一名當權大臣譏諷為「區會堂真理報(town-hall Pravdas)」,單從這種比喻為前蘇聯共黨喉舌報的諷刺用語看來,在一向高唱民主、崇尚言論自由的英國社會,公營區報的下場如何,其實已經可思過半。
最新的發展是,聯合政府在9月底一錘定音,決定對地方政府在辦報問題上,設下重重限制。這等同對現存的公營區報,正式下達了封殺令。
研究英國政情人士也分析指出,保守黨/自民黨聯合政府現時推行的緊縮政策,已遭到地方上強力反彈,主要是淪為在野之身的工黨,在地方議會的政治層面中,仍然發揮著重大牽制作用。聯合政府之所以下定決心封殺公營區報,其實意在沛公,既獲得保障言論自由及扶助自由報業之美名,又可阻遏反對黨地方政府的言論反制。換句話說,一部份由工黨掌控的地方政府,不能再透過公營區報來營造地方輿論,而妨礙新緊縮措施在地方上的順利推行。
由此可見,這已不再是單純的地方政府該不該辦報的問題了?
倫敦區報:公營與民營比例9:73
在細說有關情況之前,可先看一下英國的區報市場。相對於全國性報紙或大城市報紙,英國地方性報紙的民辦區報,最早的有超過150年歷史。一般多數專攻小範圍,以周報或雙周刊形式編印,集中於以一個或兩個地方議會的行政區內民眾為主要服務對象。
單以倫敦地區為例,人口超過750萬,在32個地方議會的行政區中,現時約有10多個報業集團分別出版區報總共73家,半數以上免費派發,收入主要依賴廣告。
至於公營區報方面,最早的是在1993年創刊,當時倫敦東部被視為最貧窮地區之一的Tower Hamlets 區,該區政府自行出版區報 East End Life,其後,多個地方/區政府紛紛倣效。倫敦現有公營區報9家,各報每期印製10萬份以下,全屬免費派發。
至於全英國的公營區報共有多少?目前未有確實數字。根據地方政府協會(Local Government Association)去年的一項調查統計指出,在英國各地199個對調查作出回應的地方/區政府當中,188個地方/區政府(即94%)都有自行出版區報。不過,大多數公營區報實際上只是以通訊的形式出版,而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報紙格局。但愈是位於城市地區的地方/區政府,則愈多雷同民營區報一樣地以周報或雙周刊形式出版,而且也都登載各類地方新聞訊息,包括電視節目表或體育消息,與民營區報的內容有著重疊之處。
施政公開VS. 誤導選民
關於公營區報應否存在的爭論,歸納說來,也是一些老生常談而已。
贊成者主要認為,公營區報有利提?地方施政的公開透明度,有助文宣工作、可向民眾提供完整的施政訊息;同時,在當前報業普遍緊縮以致減少資源而影響服務質素之下,地方政府更需要自闢途徑,以期補足或滿足民眾的公共資訊需要等等。亦有論者認為,地方/區政府既然必須花錢在民營區報上刊登政府公告,何不自行辦報,用以刊登政府廣告,省回大筆廣告開支,而且,也可藉此招收外間廣告,抵銷辦報支出。
反對者則批評公營區報實乃與民爭利,打亂民營區報市場運作,且會出現不公平競爭,而公營區報的內容及言論不免會偏袒地方政府的立場,導致損害言論自由,同時也會隱瞞施政不當,甚或誤導民眾及選民等等。
倫敦兩個區政府–Hammersmith & Fulham區及Greenwich區–所出版的區報便曾是重點批評對象,前者出紙80頁,內容豐富,有齊普通民營區報一切內容,後者也比民營區報毫不遜色。但兩報均被激烈批評為內容只偏重地方施政的正面消息,誤導公眾和選民,罪莫大焉。聯合政府的社區和地方政府大臣–埃里克‧皮克?斯(Eric Pickles)就曾撰文譏諷後者為「最最典型的真理報」之類的機關宣傳刊物。
地方政府一向間接資助地方報業
有關爭論,也曾擺上國會的文化事務專門委員會的議程,進行了一番激烈辯論。
在爭議的過程中,也披露了一些具體事實,說明了很多民營區報其實跟地方/區政府之間一直有著千絲萬縷的依存關係。在傳統上,很多民營區報都依賴地方/區政府的間接資助,資助方式是長期刊登各類政府招聘或施政公告(如工程計劃、招標、道路改建等)。以Portsmouth的地方政府為例,一年內刊登於當地的民營區報的政府廣告,便多達97萬鎊。
至於公營區報的人力方面,一些數字也有效地說明具體情況。據倫敦《標準晚報》(Evening Standard)報導,倫敦各家公營區報現時僱用編採人員共約120人。這數字若加上各地方政府的文宣工作人員(即新聞主任,公營區報的內容,大多由他們撰寫或提供),總人數便有360人。至於在倫敦地區出版的73家民營區報,編採人員的總數,在連番緊縮裁員之下,現在也下降至約350人。亦即表示,在倫敦地區,各個區政府投入於公營區報的人力資源,竟與整個民營市場不相伯仲。同時,官報的人手待遇據說也比民營的為好。
另外,倫敦各地方/區政府用在出版區報的總支出,一年約為一千萬鎊。
新指引 嚴限地方/區政府自辦區報
在9月底,社區和地方政府大臣埃里克‧皮克?斯公開表示政府將會嚴加限制地方/區政府利用納稅人的錢來辦報或出版雜誌刊物。
他說,新措施將以有關文宣工作的新指引的形式發出,其中將會規定,各地方/區政府出版免費派發的官方報刊或雜誌,每年不得超過4次,同時,刊物內容務須持平公正,不可對地方施政單方面歌功頌德。新規定還訂明公營區報須在報頭顯著標明出版的官方機構,讓讀者清楚知道這並非獨立的刊物。另外,新指引又甚至規定,在推展文宣工作上,地方政府不可隨便聘用外界公關人員來為施政進行遊說或公關工作。
英國聯合政府下達的新舉措,無疑是地方報業的一場重大勝利。適逢政府大力推行重大削減公共開支的緊縮政策,在英國地方層面的公營區報走向滅亡,似乎已是無可避免。
作者在香港TVB工作多年,現旅居英國
本文作者聯繫郵址:edwardho40@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