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8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德國召開媒體教育論壇,會後由19國聯合發表聲明。這份聲明可說是全球性的、重要的媒體素養教育倡導。各國將媒體的重要性做了明確定位,內容強調全世界已是一個媒體無所不在的世界,人們經常性的接觸各類媒體,不論是報章雜誌或者廣播影視,花費許多時間和金額在媒體上,突顯我們的生活既離不開媒體,也仰賴對媒體所具有的娛樂、資訊、教育等種種功能,甚至將媒體視為是公民參與的重要管道。 |
當時聯合國呼籲各國應該:「發起和支持瞭解媒體教育的課程計畫-從學齡前兒童到大學階段,包括成人教育在內-教育的目的發展媒體有關之事、技能和態度,以提升媒體批判意識,讓電子與平面媒體的使用者具備更好的媒體使用能力。媒體教育課程應該包含創意表達方法,以及在媒體管道中有效的使用和參與。」(註1)媒體素養教育的概念正式被搬上國際舞台。
媒體素養教育早已被歐美國家視為重要課題。他們很早就正視到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媒體的社會,媒體不論在人際關係、日常生活互動、公共及私人資訊獲取,甚至社會教育都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以國內合法的傳播事業的概況統計,也可看出傳播媒體的普及性和影響力。2010年第1季無線廣播共172家、無線電視5家、衛星頻道及有線電視有60家、衛星廣播電視事業共107家(國內有79家、境外有28家)擁有總頻道數高達231台、多媒體內容傳輸平台共兩家擁有總頻道數128人(註2)。
這些媒體內容所造成的社會影響,不全是正面的,可能有僵化的意識型態、偏頗的價值觀和偏離事實的資訊。光是2009年明確違法受罰就有384件,事由依序,第一名為節目與廣告未區分(202件)、其他(104件)、違反節目分級(30件)、妨礙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23件)。(註3)突顯出媒體內容經常假扮資訊,實為企圖說服觀眾願意購買特定利益者的商品,或提供腥羶色不當資訊。這項事實,更加說明了媒體素養的重要性。
媒體素養的小歷史與概念發展
媒體素養教育主要的對象是全體公民,教育內容是一般性的媒體使用教育。媒體素養的目標與概念,在於透過媒體,培養公民角色扮演的能力。具媒體素養的人瞭解媒體是被某人建構來傳達某種想法、資訊和新聞,可能基於各種利益或者流程上的錯誤,造成傳達內容的偏頗或錯誤。如何適當使用各類媒體,是媒體素養教育一開始的關懷。不論是聯合國聲明,或更早期發展出媒體素養教育的世界各國,1930年代的英國,1970年代的澳洲、美國、日本,以及1990年代末的加拿大、香港等,大多強調閱聽人作為媒體使用者,應具備批判性解讀的能力,以及促進有效的媒體使用兩個面向(註4)。
對我國而言,2002年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成為最具指標性的相關文件。該文件強調媒體素養教育機制,是能夠「強化全民對於媒體的釋放與賦權,以建立健康媒體社區。」,一方面也詳細提出當時理想中的媒體素養教育內涵:
一、瞭解媒體訊息內容中:
1.不同的表徵系統
2.敘事與意義產製規則
3.媒體製作技巧與技術
4.科技與媒體文本的互動關係
二、思辨媒體再現(representation):
1.辨識不同族群的刻板印象與權力關係
2.比較媒介內涵與現實生活的差異
3.解讀媒體的價值意涵與意識形態
三、反思閱聽人的意義:
1.反思個人的媒體行為
2.了解個人與文本的意義協商
3.了解商業意涵中「閱聽人」的意義
4.認識「收聽/收聽率」等廣告工業概念
四、分析媒體組織:
1.了解媒體守門過程如何影響文本產製
2.檢視媒體所有權的影響
3.了解公共媒體與商業媒體的差別
4.檢視資訊私有化的影響
五、影響和接近使用權:
1.了解媒體公民權的意義
2.實踐接近使用媒體
3.區別被動消費主與主動閱聽人
4.主張個人肖像權、隱私權
5.主張公共資訊開放
上述可視為是知識工具箱(Knowledge ToolKit),協助閱聽人建立媒體素養。國內的媒體素養教育大抵與各國相仿,強調閱聽人使用媒體(內容)能力的建立。值得肯定的是,台灣進一步強調兩個面向:1.在釋放(liberating)面,希望閱聽眾有能力分辨媒體錯誤或偏差內容,使用媒體自我表達所關心的公共事務;2.賦權(empowerment):希望建立閱聽人選擇、分辨和評估媒體內容,建立文化品味的能力。(註5)
(作者同時為 台大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系博士生 Email: raingnome@hotmail.com)
註釋:
1. 進一步可參見該份聲名完整內容,Challenge of Media Education (The Grunwald Document)
2.〈廣播通訊事業概況總覽〉(2010第一季),資料來源,NCC
3.廣播電視內容裁處件數及金額累計表,進一步可參考〈廣播通訊事業概況總覽〉2009年度,資料來源,NCC。
4.進一步可以參見,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2002)第7-9頁
5.進一步可參見管中祥、洪貞玲(2006)。《社區媒體素養推廣工作之評估與研究:以社區大學為例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