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需要未來媒體嗎?」
博理基金會未來媒體計畫主持人陳浩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他先對台灣媒體發展現況做分析,接著提到網路的興起對電視等廣播產業所帶來的衝擊,以及中國大陸不斷向外擴張的網路勢力及三網融合政策對台灣造成的影響。 |
陳浩表示,台灣在投資公共媒體發展的部分是失衡的,每個人平均分到的公共電視經費僅有39元,相較於世界第一的挪威的每人3925元差距甚大。日本國民每人分得的公共電視經費也有1427元,墊底的美國及台灣皆不到一百元。而弔詭的是,有線電視每戶的交易價格卻是節節攀升,從2006年的每戶4.5萬到2010年的5.6萬,而連年攀升的交易價格卻不見帶來更佳的有線電視收視品質。他認為台灣的電視內容品質不但是停滯而且是在落後的,雖然相關機關對不當內容會有處分的措施,但由於缺乏整體的產業政策,仍看不到一個有希望的產業環境。他也質疑,官方所訂的2013年要完成全面數位化的時程要如何達到?因為目前有線電視數位化用戶約僅佔所有用戶的5%。
由於近年來科技的快速發展,電視已經突破了它原本的樣貌,現在像是電腦、ipad、手機、GPS等都可以是電視,電視螢幕的形態已經逐漸改變。例如蘋果就以自身的一套系統整合了ipod、NB、ipad、iphone等各種終端設備,擴張了螢幕的功能。
陳浩提到,今年秋天將是螢幕的戰場,傳統的電視將受到網路電視的來勢洶洶,最顯著的例子莫過於壹電視以互聯網的方式進軍電視業。壹電視創造一個結合了媒體頻道及系統、購物通路及電信寬頻服務的全新經營模式,它不但提供電視頻道及內容,也與pchome、momo等線上及電視購物業者合作拓寬購物服務,並且與電信業者合作提供IPTV、寬頻上網等服務。壹電視的發展模式改變了一般對新媒體的定義,它將自己變成一個全新的媒體,而這樣的發展有部分是來自於當局不允許壹電視在有線電視上架,「媒體會找到自己的出路」,壹電視就在網路上找到新媒體的發展之道。
「世界上有兩種互聯網,互聯網與中國互聯網」,陳浩說。這句話充分表現出中國互聯網的龐大影響力及滲透力,例如在台灣就有許多人是透過中國的網路電視PPS收看各種節目及電影。中國的新媒體是如此容易在台灣被觸及,而相較之下,台灣新媒體的發展腳步卻很緩慢。再者,中國融合了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及互聯網的三網合一政策,將使中國的新媒體成為具有國家高度的強勢媒體平台,而中國國家媒體內容透過全球的平台發聲,將會主導華人影視市場,而台灣作為弱勢內容、弱勢媒體,將會逐漸失去發聲管道、喪失影響力,甚至會在意識形態的植入下,失去華人文化的話語權。
在中國,有政府強勢主導的三網融合政策;在美國,有歐巴馬的國家級寬頻計劃;而英國則強調大英子民的數位公民權。面對世界各國都以國家級的高度來主導數位媒體的轉換,台灣的高度在哪裡?而當各國都將數位化當成國家政策在推動,台灣的力道又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