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工作最高危險的崗位算是戰地記者了,戰火無情,身為旁觀者的戰地記者也有可能無辜遇害。作為同業,同聲一哭之餘,也許還須冷靜思索,重新審視在現代戰爭中新聞記者這種英勇犧牲的代價。

  11月10日,總部設在希臘首都雅典的「國際新聞安全學會」(The International News Safety Institute)就舉行了一場甚具開創性的研討會,專題探討現代新聞記者所遭遇到的各種人身安全問題。幾十名參加者都是來自各國的新聞記者、新聞機構的行政主管、安全事務專家以及一些傳媒支援組織的代表。

  研討會主題是’Live to Tell'(可譯為活著去報導),分從新媒體、綁架與贖回、有組織犯罪、內亂與戰爭等各個範疇廣泛探討記者的安全問題。

過去十年逾千名記者遇害

  據統計,在過去十年,全球各地已有超過一千名新聞從業人員因工殉職,另外,更多遭到恐嚇、受傷以至綁架的都未入此數

  希臘副文化部長Tilemahos Hitiris主持研討會開幕時強調,記者在執行職務時免於恐懼性命之虞,實乃現代社會表達意見及意見受到聆聽的一種權利。

  路透社總編輯史進德(David Schlesinger)在專題演講中著重探討戰地記者所遭遇到的各種艱巨情況。過去十年,路透社已有12名記者在全球各地採訪戰爭或動亂時不幸遇害身亡。

  他指出,記者面對的種種威脅,以及他們人身安全所處的環境,近年來已起了重大變化;同時,科技進步亦使一些自告奮勇的傳媒界新兵迅即遭遇到老手們長期以來所面對的各種威脅。

三大危險因素

  史進德表示,遼闊的距離、殺傷力重大的武器、以及一些年青軍人往往戰戰兢兢保護自己及同袍的心態,這些都是戰地記者面對的主要危險因素。

  「在2007年7月12日,兩名帶著照相機及器材的路透社記者Namir Noor-Eldeen 和Saeed Chmagh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當伊拉克被兩架美軍武裝直昇機在500公尺外上空,用30mm口徑的自動炮,對著一群人開火時喪生的。…對於地面上死者何人?是敵軍?叛黨?反伊拉克份子?…那麼遠,他們(直昇機上的軍人)又怎麼曉得?」

  他指出,現在一架武裝直昇機可以在4公里外對目標開火,一架殺傷力威猛的無人駕駛飛機可以在老遠地方遙控轟炸。
  史進德說:「軍方與新聞記者之間需要更多溝通,這已不是問題。記者有權去戰場採訪拍攝,這也不是問題。不過,有權利以及應否時常使用這種權利,這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我們新聞界真的必須重新研究是否需要涉足險境的問題。」

業餘性質採訪拍攝戰況

  另一方面,對於愈來愈多業餘人士自行勇闖動亂地區進行採訪拍攝,他指出這是一個值得憂慮的現象。

  史進德說: 「科技進步帶來了偉大的民主化,現在,地球上每一國家從未試過有那麼多人既有雄心,也有方法,將他們的意見、想法以及影像公諸於世,他們根本不需要大型機構支持行事。這對一貫的新聞工作帶來了非常微妙的影響。

  「國際性新聞機構十分重視工作安全訓練、良好設備以及警覺性,但一般個別人士則不太可能具備這些條件或有關經驗。如果專業記者決定因為過於危險而不採訪某些事件之時,恐怕這些空檔會誘使一些業餘人士介入,他們可能會因他們的部落格(blog)或微網誌(Twitter)甚受歡迎而躍躍欲試,又或自告奮勇闖入險境以求爭取自我表現。」

  他說: 「這已是時候,新聞界要承認我們這一行有了一個新的更為廣闊的界定。為此之故,我們也應該對一些可能冒險犯難自稱記者的人士,找機會向他們提供訓練及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

避免無謂犧牲寧缺消息

  史進德說:「我們這一門專業是有義務去確保所有有志從事新聞工作的人,在工作上安全無恙,亦要他們明白,對於工作上的危險和回報,要懂得平衡,知道分寸。

  「我們負有重大責任要所有參與工作的同仁必須非常清楚拿捏,每一次涉足險境,每一次前往現場的決定,都屬於真正重要而且是非常值得的。」

  對於眾多戰地記者的犧牲,他說,只能往者已矣,但未來則要改變一貫的做法。

  「我們(記者)必須更常說『不』。也就是寧可少了一些畫面而能避免被炮火擊中;寧可少了一些消息而免喪失更多寶貴生命。」

(作者曾在香港TVB工作多年,現旅居英國倫敦)
本文作者聯繫電郵:edwardho40@hotmail.com

可參閱報導:
Live To Tell –INSI organises critical safety debate for journalists in Athens, Greece

David Schlesinger: Be ready to lose stories to avoid losing more lives – Press Gazet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