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位先生、女士:
處於媒體爆炸時代,小朋友該如何辨別媒體出現的哪些是真正的新聞?哪些又是置入性行銷?如何與媒體共存,不要被媒體牽著鼻子走,學習理性思考、過濾,搶回選擇權,「成為一個聰明的閱聽人」這是重要的教育新課題。 教育部於2009年5月間公布微調後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增加媒體素養基本知能,民國100年起,「媒體素養」將成為中小學正式教科書內容。 |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副司長-鄭來長
剛剛落幕的第8次全國教育會議,媒體素養教育也納入中心議題壹-現代公民素養培育之子議題三「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
現代公民素養培育特別強調「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主因在於面對充滿競爭與挑戰的環境,資訊快速累積,對教育體系最重大挑戰之一,就是媒體科技與媒介化資訊產生出充滿變貌的媒體環境。面對這些媒體環境,重要的不是資訊本身,而是個人如何去詮釋、批判、評估、應用資訊,進而延伸資訊與個人意義,學習運作媒體科技建構意義,是現代公民應有素養。
為將媒體素養教育向下紮根,本部委請於媒體素養耕耘多年的世新大學進行「國民中小學媒體素養教育推廣計畫」,透過媒體素養教學手冊研編、種子師資及特色中心培育、50場巡迴講座到校服務。
本部與該團隊也特別舉辦「國中小教師媒體素養融入教學教案競賽」,以及「國中小學生創意影音競賽辦法」,期藉由影片創作與教案競賽活動,提供國中小師生腦力激盪與實踐創意之機會。
其中,今年影音競賽主題為「My Doc我的相簿」,鼓勵中小學生拿起手機、數位相機及攝影機,記錄我的家庭、學校及社區,就是希望表達過去長期被忽略的兒童聲音,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給孩子主動關心社會的機會。
媒體作為社會公器,任何人都有權利近用媒體,透過媒體表達不同聲音。過去的大人們喜歡說:「小孩子有耳無口」,影片創作競賽就是希望把孩子的「口」找回來。
今年度教育部選定了7縣市成立8所特色中心,透過多次輔導作業,將兒童學習近用媒體之相關概念融入現行國中小教學領域,以學校做為推展兒童學習近用媒體的主要環境,協助國中小學生理解近用媒體之意涵,以期達到兒童及青少年主動積極使用媒體與關懷社會之目的。從參賽及入圍的精采作品看來,台灣的兒童及青少年已逐漸學會如何透過鏡頭來詮釋及關懷生活周遭的人事物。
本次更難能可貴的是能夠結合文建會所屬國立台灣美術館承辦的「2010第七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簡稱TIDF),共有來自93個國家總數1,468件作品外,策展單位並與教育部首度合作,推出一系列紀錄片影像教育活動,希望能藉由國際影展,讓台灣學生的聲音被世界聽見。
期待透過這個交流的過程,讓本屆媒體素養教育得獎的團隊在自己實際動手拍攝的同時,也能開啟另一扇窗,帶領大家看見、瞭解不同國家的生活樣貌,進而與國際視野接軌。
教育的發展攸關國家競爭力的提升,因此,提升教育品質是我們對台灣的責任,也是對新世代的承諾。承接今年豐碩的成果,本部在來年將繼續努力,並結合更多縣市教育單位及民間組織,成立媒體素養培訓基地,積極籌設媒體素養輔導團及中心學校,將今年成功的經驗傳承下去,在全台灣生根、茁壯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