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卓越新聞獎暨曾虛白先生新聞獎頒獎典禮於12月2日舉行,「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頒給了獨立媒體記者朱淑娟,新聞學術著作獎則從缺;朱淑娟以「中科三期‧環評與司法的論戰」系列報導獲獎,她認為:「將這麼重要的獎項授予獨立媒體,要肯定的不是我個人,而是對於獨立報導精神的期許。」

  朱淑娟說,自己從第一天當記者開始,就夢想能得到新聞獎,卻沒想到最後是以獨立媒體記者的身份實現。她指出,近年來媒體環境使得「想在主流媒體做一個真正的記者,必須面臨很大的挑戰」;為此,她於去年四月毅然揮別了十年主流記者生涯,決定「試試看臺灣獨立媒體的可能性」。

  朱淑娟認為,獨立媒體不僅能促進媒體改革,也能落實監督政府的精神,但仍有其困境:「當你要進到官方單位採訪時,可能面臨身份認同問題,更不要說必須以一己之力,面對政府打壓。」她期許未來能建立合法的獨立媒體認可機制,使其更能發揮正面的影響力。

公共服務獎頒發 

  評審認為,朱淑娟自2006年起長期追蹤中科三期議題,在其發表的三十篇系列報導中,對環評、司法爭議與後續政治經濟風暴,進行了完整的第一手觀察,她的分析深度與批判力度,讓讀者得以掌握複雜的議題與其效應;此外,朱淑娟還結合了各類小眾媒體、網路媒體和社運網絡讓議題能傳播出去,藉此補充民眾在主流媒體不易獲得的資訊,成為新興媒體發揮影響力、提供公共服務的最佳例證之一。

  同年入圍公共服務報導獎的其他作品包括:〈生病的水庫〉—自由時報劉力仁、林曉雲、曾鴻儒、李文儀與林嘉琪等人;〈戴奧辛污染風暴報導─黑心活性碳大追蹤〉—無線衛星電視(TVBS)周詩淵、鍾志鵬、黃子瑀、何家華和謝孟潔等人;〈有話好說關心澎湖未來系列節目─澎湖該發展博弈嗎?〉─公共電視陳信聰;〈有力量的聲音─警廣高雄台八八風災實錄〉─警察廣播電台高雄台劉靜華、岳玲、林舜平、吳靖儀與師秀玫等人。

  本屆入圍的五件作品中,有四件主題與環境、天災相關,不僅種類涵蓋了平面、電視、廣播與網路媒體,也兼有主流與獨立媒體的關注。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召集人林孝信表示,這反映了過去一年,環境與天災議題頗受媒體關注,也顯示層出不窮的環境災難已躍升成為社會大眾的焦點。但林孝信也說,此次仍有其他類別的報導作品參賽,表示媒體提供的服務性報導並非只專注於特定範圍。

  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陳申青表示,曾虛白新聞獎的宗旨一向強調媒體的公共服務精神;並且,即使財務拮据仍年年頒獎,「因為需要鼓勵好記者」。與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合辦已第二屆,他相當肯定合作的成果:「曾虛白新聞獎被更多人知道,也更多人來參與了」。

                    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陳申青

  曾虛白新聞獎創立於1974年,是國內歷史最悠久之新聞獎,由前中央通訊社社長、前政大新研所所長曾虛白先生所創設。

  曾虛白先生為新聞界及臺灣新聞學術界之先驅,曾參與創辦天津《庸報》、上海《大晚報》,來台後先後出任中央通訊社社長、中廣副總經理;政大復校後,又擔任新聞研究所所長,並建立東亞第一座新聞館、編撰中國新聞史。1974年八十大壽時,各界之壽禮捐設成立基金,於每年頒發「曾虛白新聞獎」。

  由於創立以來,皆由中央社負責評審與頒發,為維持中立,中央社同仁無法參選;為此,在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陳申青與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陳世敏聯合倡議下,2009年起由卓新獎基金會辦理曾虛白新聞獎,分為「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及「曾虛白先生新聞學術著作獎」兩大類。

  「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將原本五大公共服務報導獎(報紙、評論、攝影、廣播、電視)合併,以「新聞報導」為主要獎勵對象(不含評論及攝影作品),報紙、電視及廣播新聞皆可參賽;「曾虛白先生新聞學術著作獎」獎勵範圍則包括新聞學及大眾傳播理論、大眾傳播產業各項實務之研究及革新設計、新聞及大眾傳播事業史。

  惟本屆新聞學術著作獎項從缺,評審表示,今年參賽作品較去年減少一半,由14件降為7件,雖研究主題展現出學術的多元想像,但大部分仍以資料蒐集為主,較未能提供足夠成熟的學術觀點;關於新聞傳播實務工作,也未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在原創性與啟發性上,仍有可持續深化的空間。因此,評審鄭重做出獎項從缺的決定,同時也期待未來參賽作品能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