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做一個記者為榮」,一走進第九屆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會場,參與盛會的新聞工作者們,都會被這句斗大的黑色手寫字震撼,襯著黃金底色背景與美術燈照映,顯示設計理念:榮耀、嚴肅、尊崇。「每一個行業可以被社會所認同的話,這個行業的優秀人員,一定要給同業看見,被社會崇正」,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陳世敏一番話,開啟典禮序幕。

  陳世敏致詞說明,社會中的每個人了解傳播媒體產業的基礎,都是透過偶爾接觸的少數人或作品,一點一滴累積,卓新獎做為新聞行業平台有個非常重要的宗旨,將「優秀的人、優秀的作品,讓社會知道」。這段開場白也成為獨得兩座大獎得主-獨力媒體記者朱淑娟,適切的註解。

卓越新聞獎基金陳世敏董事長

  朱淑娟以〈中科三期‧環評與司法的論戰〉、〈中科四期?風暴從這裡開始〉兩項作品,分別獲頒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與卓新平面類即時新聞獎。「很感謝她的志氣跟勇氣,她讓我們這個行業可以看出另外一個可能性:年輕的小朋友們,老闆不好,那就自己當老闆」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系主任林元輝教授頒獎時,如此介紹這位創立新聞媒體新典範的得獎者。

  「即時新聞的即時到底要怎麼解讀,請各位看31頁…」教學方式活潑的林元輝教授不改本色,頒獎時上起課來,特別點出關鍵字「即時」的另解,即「有幸能『即時』看到這些真相,但願能有所作為,也但願作為能『即時』救濟不臧」。

  朱淑娟回應,「去年4月7號,環保署第一次舉行中科四期環評會議審查的時候,在場只有我一個人…」,一年多過去了,她的堅持不懈證明了中科四期個案揭開「台灣整體包括土地徵收正義」和「缺水環境還要不要發展科學園區」等重大議題的社會輿論。期間,媒體力量成功推翻了政府徵收相思寮2.2公傾政策,朱淑娟認為「即時」的意義在於「對事件長期的追蹤報導和關心」。

  「在現代的風險社會中,人們更仰賴媒體提供風險資訊,…,若缺乏足夠的、正確的訊息,根本讓人無從判斷該如何趨吉避凶」評審團主席顧忠華先生,同時也是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觀察現今的媒體現象有感而發。的確,綜觀今年卓新獎入圍與得獎作品,不脫災難、環保、弱勢關懷等題材,面對災難事件,老百姓們第一時間只能打開媒體取得最新消息。

  廣播類即時新聞獎得獎作品〈警廣晚間新聞-八八水災紀實〉、電視類即時新聞獎得獎作品〈南部百年強震!甲仙強震和高鐵第一手報導〉、國際新聞報導獎得獎作品〈前進海地〉…,每一個得獎作品背後,都是製作團隊們第一時間趕赴災難現場,扮演媒體監督守望的角色。

  警察廣播電臺在八八風災期間,不僅新聞團隊全員出動深入災區,同時全國多點連線,接著一通又一通島民的call-in,近身(聲)陪伴全國聽眾。這次獲獎,全台各地的警廣人現身大合體,這份堅持與團結的力量令人動容。

  風險社會來臨,媒體的重要性與影響力與日俱增,然而,也代表了記者必須親身涉險,「看到風大雨大的照片,看到環境險惡的照片,不要忘了攝影記者也是同樣在那個環境裡面」平面媒體新聞攝影獎〈惡水〉中央社代表說道。新聞攝影獎評審召集人,政治大學廣電學系系主任郭力昕感言,影像的視覺娛樂效果已經成為商業機制邏輯,在災難特殊事件裡,「也許我們可以開始認真質問,在新聞攝影的專業意義和製作目的,究竟是甚麼?」

  顧忠華也提到,「媒體的力量超乎於它自己的想像」,此時,甚麼是媒體的社會責任,更需要反省和自我批判,卓越新聞獎的設立能啟發從業人員的反思。在平面類專題新聞獎〈台灣天空浩劫〉、國際新聞報導獎〈實物強權〉,由商業周刊包辦的得獎作品裡,可以看見跳脫以往框架的新聞表現。前者創新地引用社會和健康成本概念,檢驗八輕投資效益、強調體制外的研究發現、重擊政府專家的傲慢;〈實物強權〉揚棄虛擬的經濟概念,帶領讀者重拾以具體產物為核心的另一經濟形態。

                                  顧忠華教授

  「因為它很重要,所以我們一定要做」,電視類專題新聞報導獎〈水的難題系列報導〉,公視《我們的島》製作團隊即使知道「水議題」在電視表現多困難,第一個想到的不是它好不好看,它有多難做,而是秉持初衷,希望透過報導讓政府正視工業開發下環境受到的迫害,以及水資源不公平的分配問題。回歸顧忠華所言,「社會要進步,需要有『監督』的力量,讓『專業』表現更好,這是卓越新聞獎樹立標竿的意義」。

「我們的島」新聞團隊受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