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客觀公正一向是新聞機構獲得公眾信任,建立權威性的重要基石;由於公信力來之不易,因此,各大享譽盛名的新聞機構歷來都予以小心維護。英國《衛報》(The Guardian)日前關於世界杯申辦權的報導,遭到讀者質疑其客觀公正,社方連忙採取行動,試圖挽回讀者的信任。
事緣《衛報》一名記者Louise Taylor先前發出關於卡達(Qatar)申辦2022年世界杯的報導,惹來了多個讀者的批評,指其內容有偏頗之處。該報在接獲投訴後展開調查,發現該名記者前往卡達採訪之行,乃受到卡達官方的招待下進行。
大概正如香港俗語所謂「雞脾打人牙骹軟」,該名受了款待的記者所發出的有關報導被指存有偏頗立場,例如說卡達的申辦2022年世界杯「帶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可讓世人重新加強認識阿拉伯世界。」事實上,這一靠石油發達的阿拉伯小國也終於贏得了2022年世界杯主辦權。
一名讀者Dave Camden批評說:「我以前在杜拜(另一阿拉伯小國)工作時也曾寫過很多這類垃圾之作。對於這樣的報導,我真要查清楚這是否真的來自《衛報》網站,而非《波斯灣新聞》網站(Gulf News,按此為由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商界聞人所創辦的英文報刊網站)。」
《衛報》規定如接受款待必須在文末註明
在讀者投訴之下,《衛報》的讀者來信版編輯Chris Elliott發出通知,提醒該報所有記者必須嚴守該報的編採守則,就是當採訪之行受到外間機構贊助(支付旅費)時,必須在有關報導結尾處加以註明。
Chris Elliott在通知中也承認,此類漏欠註明的情事,在衛報同仁中過往也所在多有。
他說: 「記者們往往擔心,在報導結尾加上此類註腳,會在讀者心目中損害了新聞可信性。不過,編輯們應當嚴格把關,嚴格執行此條規定,因為稍有鬆弛,便會對新聞工作帶來更大損害。」
其實,《衛報》此一事件無疑也反映了新聞界一直存在的一個老問題,就是如何應對外間款待的問題。沒有免費的午餐,也有說無事不登三寶殿。目前,稍具規模而態度嚴謹的新聞機構,在此一方面都訂有嚴格的守則,規範記者或編輯人員原則上必須嚴拒外間招待,以及當有需要經由接待才可採訪時如何處理有關事宜,目的無非在於維護新聞事業的專業操守,盡量做到新聞報導不失客觀公正。
(作者曾任職香港TVB多年並,與作者聯繫可電郵:edwardho40@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