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電視台自2007年以來每年舉辦的「電視小尖兵」活動,讓孩童在學校課堂上的讀報教育外,透過實地參訪與操作,由產製面向理解媒體。如此,不但是實踐媒體素養教育,也培養孩童選擇資訊的能力,就此再延伸至近用媒體,以關懷周遭人、事、物,實踐傳播公民權。 |
「客家電視台作為一個媒體、一個公共電視台,這是我們的責任之一。」行銷活動組潘玉玲組長說,除媒體素養教育應從小培養,兒童對語言學習力較強,兼顧理解能力考量,電視小尖兵活動鎖定以四至六年級國小學童為對象,每年參與踴躍。 |
電視小尖兵活動,今年以「環境」為主題,與台北縣及台東縣的客家文化園區合作,園區設有客家電視館,包括實際的攝影棚、主播台,而客家電視台的主播與記者也親自到場傳授新聞編採技巧與經驗,比如攝影記者會教導小朋友如何拍攝蛇,才不會危及自身;此外,與媒體素養相關課程與影片賞析作為首日活動,為第二日的實地演練作準備。
整個活動以環境為題,讓小朋友在認識園區生態後,分組自擬題目,訪問園區導覽大哥哥,並自拍、自製,內容需包括戶外介紹、剪接與配音,最後坐上主播台,鼓勵以客語播報,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影音新聞產製。而活動最後,將拍攝與學習成果,與家長們共同分享。
潘組長指出「在三天兩夜的夏令營中,小朋友除了在心理與生活能力有所成長,更學習到團隊合作與媒體專業技能。」。透過實作,小朋友能瞭解媒體產製流程,並認識土地與生態,發表屬於自己的見解與視角,這些作品同時也上傳到影音平台。回歸校園,由於影音新聞在製作上有一定難度,與學校合作部分,客家電視台也提供教師研習的機會,由專業人員教導剪接等技術,用一台簡單的DV也能製作簡單的電視新聞。此外,「後生提攜計畫」則以大專生為主,為培育傳播人才,推廣客家文化注入新血。
結合媒體素養與文化推廣,一直是客家電視台努力耕耘與實踐的重點,潘組長強調:「客家電視台是族群頻道,不僅是『傳遞』,更是『傳承』語言文化的重要平台」,以現有客家族群為主要受眾,製播節目,全程以客語發音,去年舉辦十二場焦點座談,與觀眾面對面接觸,獲得閱聽眾直接反饋。
除了電視小尖兵,去年客家電視台在全國各地的幼稚園與小學(包含偏鄉地區),共舉辦了兩百多場的唱跳活動;同時,全年對社會大眾開放,「去年共達七千人次實地參觀,很歡迎民眾瞭解客家文化與電視台。」潘組長說。 | ![]() |
媒體素養除了讀報、剪報,提升國語文能力之外,能夠實際操作與體驗媒體產製流程,從自行發掘問題到提供呈現觀點,更能瞭解媒體資訊如何形成。校園中常態性活動,班級辦報也是實踐方式之一,透過「DIY」,使傳媒教育生動活潑。
參考連結:
電視小尖兵成果作品可至客家電視台youtube帳號觀賞:(台東場—章魚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