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的潮流,對於年輕的少男少女的影響力甚大,近來寒流的興起漸漸取代了日潮,如同韓國男子團體super junior的一首sorry sorry其明顯重覆的節奏以及特色舞蹈,竟使得全台乃至全亞洲吹起一股sorry風。這也看得出,流行文化所帶來的動員不容小覷。
演講者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傳播藝術學院副教授 |
|
台師大大傳所舉辦的「動員與網絡」研討會,邀請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傳播藝術學院副教授Ubonrat Siriyuvasak分享其論文〈年輕消者的虛擬表意網絡與流行文化的動員〉。Siriyuvasak曾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朱拉隆功大學合作言論自由計畫召集人,並於2003年至2004年間獲得「亞洲公共學者」的經費獎助,進行關於菲律賓與印尼的研究計畫。Siriyuvasak的研究旨趣與社會關懷在於傳播權、媒體改革與流行文化。
本次講座Siriyuvasak根據她長期的研究,跟現場與會者分享她觀察到的流行文化究竟是如何引起眾人狂熱以及如何在年輕的世代產生動員的力量。
Siriyuvasak認為,所有型態的流行文化包括音樂、漫畫到電腦遊戲,對於年輕消費者而言就是生活的中心,少年的夢想以及他們的成長。所以,大眾文化是如此貼近少男少女們的的心。大眾文化對於青少年動員的力量,在網路空間中虛擬的連結遠比現實世界來得大。
Siriyuvasak藉由審視年輕消費者在大眾文化的消費與表意的關係,瞭解大眾文化是怎麼塑造與轉變他們的認同。她認為,特別在東南亞與東北亞主要大都市的年輕者,他們藉由跨疆域的網路動員,正創造出符號互動與溝通的新興網絡。此外,正因多數跨國的組成分子是中產階級的年輕人,所以更值得進一步探究這些跨疆界的流行動員是不是會帶來更為深遠的影響,就像是延伸出共享的階級意識或者現代亞洲的認同。
Siriyuvasak主張,亞洲國家自1990年代以來,出現了東亞流行文化的現象,像是日潮、韓流,這種區域文化潮流所產生的強度,證明了在東亞文化與經濟中「亞洲化」現象的出現。其中,流行文化與亞洲文化、經濟全球化或亞洲化的過程,可以被視為是一種國際與區域間集合的過程,同時也是跨都市的文化展現。Siriyuvasak認為,亞洲流行音樂以及亞洲化過程,是以一種創新的方式組織起東亞與南亞的年輕消費者。
Siriyuvasak強調,無論亞洲化的過程是如何組織東亞的年輕消費者進入一個「想像的東亞世代」。我們必須去探索在這個過程中,是否創造了年輕人的新時代或者在東亞都市間的新階級。她提出,我們需進一步思考這些亞洲化過程事實上真的能夠在生產、分配及消費去中心化西方的霸權,並創造區域的新文化霸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