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至右)林燕如、陳佳珣
  長久以來,牽涉環境議題的新聞能見度始終不高,水資源議題更缺乏媒體關注,但這次《公視》以〈水的難題系列報導〉獲得今年卓越新聞獎的「專題新聞獎」,使得此議題有機會浮上台面,也讓台灣環境新聞再度受到重視和肯定。陳佳珣表示:「感謝《公視》提供我們一個『做想做的新聞』的媒體環境,讓我們可以為弱勢民眾發聲,讓更多人關注這些被時代潮流淹沒但卻重要的事情」。

  往年一月至二月期間,是嘉南平原稻作插秧作業的高峰期,但今年年初,經濟部卻宣布嘉南地區第一期水稻作休耕,原因是南部地區用水調度吃緊,必須先確保南部地區民生飲用水無缺;彰雲兩縣處於水源匱乏區,賴以生存的生活用水是地下水源,長期抽取下來,成為嚴重的地層下陷區。「種種跡象皆表明高屏、嘉南及彰雲地區正面臨水資源的匱乏」,陳佳珣說。

  「但弔詭的是,高耗水產業卻陸續在當地建設。」陳佳珣表示,當彰雲地區必須抽取地下水才足以維持水源的供給時,國光石化、六輕五期、中科四期等高耗水產業卻進駐彰雲兩縣,與當地的農業、民生搶佔水源。引發結果即是農民沒有足夠水源可以灌溉,甚至沿海地區的二林、芳苑因為超抽地下水,海水倒灌造成土壤鹽化,無法耕作。這是〈水的難題系列報導〉的開端。

  「好的新聞必要條件是兼具廣度及深度。」陳佳珣、林燕如說明,〈水的難題系列報導〉以系統性的觀察面向,跨越時間及空間,除了實地深入了解當地農民的無奈、還原環評會議的爭議、詢問相關學者的意見外,更訪問主管機關水利署的意見,希望能讓社會大眾了解此議題如何受到各類立場不同者彼此角逐、競爭發言權。

  無奈的是,「經濟誘因存在,水資源是無聲的」,陳佳珣指出,水利署打從一開始就是隸屬在經濟部底下,這樣的結構設計已經說明了水利署是經濟的附庸,就是因為如此,當訪問到相關政府官員時,這些官員面對媒體提問所做出的回答往往有所保留。我們可以想像的是,更多時候政府的施政考量,多為業者是否願意投資?民意的反彈是否會影響五都選舉?等表面問題,而不是單就與當地民眾切身相關的「水資源」議題。如此結構性問題,也使得水資源不斷地被剝削。

  原本擔任《公視》節目執行製作的陳佳珣表示,「轉型當記者算是對自己的挑戰,」過去工作內容多半是透過螢幕了解事件,但轉型當記者後,能以實際的行動去報導、訪問這些弱勢團體,這是以往的工作內容無法體會的層次。陳佳珣認為:「比起商業新聞或娛樂新聞,環境類新聞比較難做,」因為要了解一項環境議題,必須由上游政策面、經濟面,乃至下游的學術、民生等面向進行探討,過程中牽涉到科學資訊、訪問學者的挑選等層層問題,相較於一般商業新聞的採訪,專題新聞要花費的精力要多太多,「但當我身臨其境看到農民們無奈的真實,那種現場的震撼,讓我想為他們發聲,這也是讓我一直持續做下去的動力,」陳佳珣說。

  林燕如補充,這次卓越新聞獎入圍作品有好幾則都是與環境議題相關,說明環境新聞已漸漸受媒體關注,其中《商業周刊》〈台灣天空浩劫〉令人印象深刻,財經屬性的雜誌願意關注台灣環境議題已經相當不簡單。尤其,它由經濟面向計算八輕所帶來的社會成本,這與一般環境類新聞的分析角度相逕不同。

  陳佳珣、林燕如強調:「我們希望由〈水的難題系列報導〉,能傳達出當台灣在高喊全球化的工業發展同時,對在地的農業衝擊的矛盾現象。」兩位新出爐的卓越新聞獎得主,希望能藉此專題進一步讓社會大眾了解到,由於水資源的失序可能引發的問題,也希冀透過報導,可以讓更多人了解、關心這些與民眾息息相關的環境新聞。而這份發自內心對採訪報導議題的關心,或許是撰寫出這一系列獲獎的傑出報導的原動力吧。

延伸閱讀
2010-12-05公視中晝新聞(我們的島"水的難題" 獲卓越新聞獎) ,網路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