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成員:
方念萱/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召集人〉
侯志欽/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專任講師
莊克仁/銘傳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專任副教授
賴秀如/中央通訊社國外中心主任編譯
盧治楚/中央通訊社董事

三次分組評審會議日期與地點:
第一次會議:2010年9月10日/政治大學公企中心綜合大樓環形會議室
第二次會議:2010年10月17日/清華大學月涵堂二樓會議室
第三次會議:2010年12月02日/信義誠品fifi茶酒沙龍

第九屆卓新獎廣播類「即時新聞獎」共報名10件,「專題新聞獎」共報名27件。

第一次評審會議*

  第一次會議重點係決定評審方式。評審們討論決定,每一位評審委員都需聽過每一件作品,並依10級分評分(最好10分,次之9分,以此類推,最差1分)。
第二次分組會議時,評審委員們將對作品加以討論,充分交換意見後,選出入圍者〈每一獎項不超過5名〉。

*賴秀如委員請假
  
第二次評審會議

一、首先統計評分表結果,發現五位評審委員們共識頗高。接著主席與出席評審們對參賽作品進行討論。
討論摘要如下:

*專題新聞獎*
◎無聲戰場 無名英雄
「是適合廣播媒介的題材,有神秘性;訪談上有難度,能訪問到不太容易受訪的對象;內容有吸引力、有驚奇,聽起來很有意思。」
「是大時代中的生命經歷再現,是值得報導的題目,但內容較有可預測性。」
「故事性很強,有吸引力,不過分析力有加強的空間。」

◎沙城筆記
「前面比較精彩,但到後面主題散掉了,可惜。」
「有吸引力」

◎孤獨的靈魂!黑暗角落裡的外籍愛滋感染者系列
「探討雙層弱勢的議題(外籍及愛滋),是一個值得被關注的好題目,但在製作的品質上需要加強。」
「是一個需要被關懷的議題,如果能強化開場部分更好。」

◎善用在地媒體,搶救地方文化、保存共同記憶
「有趣、有創造性、地方性小眾媒體,運用廣播媒體的力量與地方活動結合,是一個有新意的嘗試。」
「在製作上比較沒有符合新聞專業處理的原則。」

◎921十週年專題系列報導
「製作上符合新聞處理的原則,表達方式簡單、明瞭,也能發揮廣播媒體的特性,是一件優秀的作品。」
「清楚明白,簡單明瞭。」

◎發現台灣軟實力─公民社會練習曲
「非常重要的議題,採取對比的手法,很有意思。」

◎客鄉台灣─來自印尼的客家華僑
「有吸引力的報導,非常好聽。」
「音樂性強,動聽,可以打動聽眾的內心,對聲音媒體的運用及掌握都非常恰當。」
「對音樂的運用,人物、主題及故事的呈現,韻致優美,很好聽。」

◎「視」在人為系列報導
「有水準的作品。」

◎戲棚下,湊熱鬧
「內容上完備工整,但不太精采,技巧上比較需要加強。」

◎「讓下一代看得見白海豚」系列報導
「對國光石化的議題,明顯的有堅持的立場,對環保十分的關懷;但相對於社會上其他層面的聲音,則沒有給予相對公允的處理,在報導的平衡性上需要加強。」
「這個題材有價值性、意義性,是值得關心的公共議題;在製作品質上,對內容的豐富性、聽覺的多樣性都有相當的水準,訪談流暢,互動也夠準確;但在平衡報導及多元呈現方面有可再加強之處。」

◎為土地留命脈─讓溼地呼吸系列報導
「選題有深意、製作認真用心,在呈現不同立場觀點上可再多選取素材,呈現原委。」

◎黑暗中尋找曙光系列報導
「是一個適合廣播的題目,但切入點不夠新意。」
「記者在訪談時有熱情,生動活潑,但語氣略有急切了些。」
「主題性夠強,訪談間有感動力。」

二、經過討論後,評審們選出了入圍作品

專題新聞獎(入圍5件)
參賽作品
:發現台灣軟實力─公民社會練習曲
入圍者:鄒瑩瑩
所屬單位:正聲廣播電台

參賽作品:「讓下一代看得見白海豚」系列報導
入圍者:吳春滿、楊長順
所屬單位:正廣播電台台中台

參賽作品:黑暗中尋找曙光系列報導
入圍者:陳雅鴻
所屬單位:漢聲廣播電台
  
參賽作品:921十週年專題系列報導
入圍者:謝美芳、陳淑娟、張靜宜、袁常捷
所屬單位:IC之音竹科廣播電台
    
參賽作品:客鄉台灣─來自印尼的客家華僑
入圍者:劉文珍、黃麗如
所屬單位: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彰化台

第三次評審會議

*專題新聞獎
委員們第一次投票結果如下:
【發現台灣軟實力─公民社會練習曲】 2票
【「讓下一代看得見白海豚」系列報導】 2票
【921十週年專題系列報導】 1票

因為沒有一件獲評審們過半數之青睞,評審委員們就對此三件作品進行討論。
◎「IC之音是地方性電台,但在議題的選擇上很全國性,【921十週年專題系列報導】表現出對社會公益及社會參與有很強的企圖心,能擺脫一般民營電台的窠臼,值得鼓勵。」
◎「IC之音的製作及經營確實令人耳目一新,【921十週年專題系列報導】從政府、民間、產業等不同面向回顧災後復原重建的軌跡,展現台灣的生命力,是優質的系列報導。【「讓下一代看得見白海豚」系列報導】,雖然記者在環境保護上有自己的觀點,但在面對產業及政府的巨大力量下,仍盡量維持客觀平衡,深入剖析整個事件,充分展現媒體的專業角色。」
◎「回到作品來談,【921十週年專題系列報導】的內容比較適合平面或影像來傳達,廣播的媒體屬性在於聲音的表現,這方面【「讓下一代看得見白海豚」系列報導】顯然比較有利。」
◎「【921十週年專題系列報導】是花了很多時間及心力的製作,但步調較緩慢,在吸引力及聲音表達上比較吃虧。【發現台灣軟實力─公民社會練習曲】共有3段,第一段的對比手法特殊,有吸引力,令人驚艷;但接著下面的2段則比較平淡,張力不夠,削弱了整體的表現。」
◎「【發現台灣軟實力─公民社會練習曲】公民議題很重要,第一個故事很感人、很特別,但第二、第三個卻有些鬆散,相當可惜了。

經過評審委員們的充分討論後,進行第二次投票
【「讓下一代看得見白海豚」系列報導】 4票
【發現台灣軟實力─公民社會練習曲】 1票

第九屆卓新獎廣播類專題新聞獎由【「讓下一代看得見白海豚」系列報導】獲得。